前年春节,我们邀请太爷爷和姑奶奶一家来深圳过年,妈妈报了香港一日游和澳门一日游的旅行团,本来想着轻松一点,让太爷爷没那么辛苦,可是没想到早上5点就要起床过关、安排的景点一个接着一个、晚上回到深圳都11点了,我整个人都已经是昏昏沉沉,倒头便睡。可是太爷爷却对妈妈说:我至少还能玩两个小时。想到这,我情不自禁的想起旅行过程中的经历,很多时候我和表弟都已经累得走不动了,可背着行李的太爷爷却一点事都没有,还在后面开玩笑地催着我们俩:“走啊,小孩子走不动啦?”,我和表弟都惊呆了:我们都这么累了,为什么太爷爷一点事都没有呢?难道太爷爷都不用休息的吗?我又想起在太平山顶,我们坐那么久的车就是为了去真人蜡像馆,可是到了馆门口,姥姥姥爷却不愿意进去,因为他们实在太累了,需要休息。而太爷爷却兴高采烈地跟着我们进馆,还饶有兴致的与蜡像合影呢。要知道,姥爷可是太爷爷的儿子呀,可是精气神这方面,终究是比不过太爷爷。
在我的印象中,太爷爷几乎没有生过什么病,最多只是一些皮肉伤,偶尔会不小心摔一跤。可这些伤总是没过几天就好了,要是换做妈妈,十天半个月都不一定能好!太爷爷总是开玩笑跟我说他有超能力,不管什么伤很快就会好。可是妈妈说,哪有什么超能力啊,这一切都得益于太爷爷多年来坚持不断的劳作。
太爷爷家四面环山,门前一大片田地,现在变成他的菜园子,园子一侧有一弯水塘,房子边上还养了很多只鸡。水塘里有很多鱼,每次我去太爷爷家,太爷爷都会钓上几条,做成我最爱的水煮鱼。隔几天会杀只鸡,餐桌上的青菜也是每天不重复,昨天是苦瓜今天是茄子,明天是白菜后天是丝瓜,这些都是太爷爷亲手种的。听妈妈讲,以前太爷爷家四周的山都是荒山,山上的树都是太爷爷后来一棵一棵亲手栽种的,望着现在满山的郁郁葱葱,眼前仿佛浮现出太爷爷种下小树苗、浇水施肥捉虫,辛苦呵护这些小树木的情景。一到暑假,我就会向妈妈嚷嚷着要回太爷爷家,因为太爷爷还专门为我做了一个小木筏,每次做完作业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坐在木筏上,听着对岸传来的虫鸣声,望着空中不时飞过的小鸟,就会觉得格外放松,仿佛所有的坏情绪都消失了。以前这里是小时候的妈妈的乐园,现在变成了我的乐园。
我最喜欢和太爷爷去赶集。我发现在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和太爷爷打招呼,并且态度恭敬,言语中透露着敬佩。我问姥姥姥爷为什么?他们就给我讲了很多关于太爷爷年轻时的传奇故事。
太爷爷是新中国最早的水利专家,他曾经带领大家修铁路、建公路、搭木桥、筑水坝。太爷爷会经常带队远赴外地,支援建设。1971年,太爷爷接到上级任务,要带领1000多人远赴石门县支援湘黔铁路的修建,当太爷爷的队伍到的时候,来自其他地方的支援队伍早已经驻扎了一段时日了。太爷爷他们就像刚入营的“新兵蛋子”,难免会受到“老兵”的限制。当时的科技可没现在这么发达,泥土全靠人用手推车来运,所以工地上挤满了人和手推车。当时的路也不像现在是水泥路,都是土路,被手推车轧得全是车轮印,深深浅浅,高高低低,坑坑洼洼,在推车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太爷爷的队伍里有个人推车时不小心撞到了其他队伍的人,对方气势汹汹,眼睛里仿佛要蹦出火来,挥起拳头就要打来。双方的人都要帮自己的队友,眼看着一场“世纪大战”就要爆发。这时,太爷爷明白光靠讲道理是阻止不了双方的,于是跳上一个土坡,对着对面的人大喊道:“你们要打就打我一个人,不许操家伙,撂倒就停。”对方的人连上二十几个,都被太爷爷一个个撂倒了,只打到对面不敢来人。太爷爷通过这种方式平息了这场“世纪大战”,从此所有队伍中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惹谁都不要惹八连的连长。八连连长是谁呢?就是我的太爷爷。
太爷爷哪来的实力一个人对二十个人呢?原来在太爷爷2岁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从此太爷爷和姐姐相依为命。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别人欺负,太爷爷在11岁的时候正式拜师学艺,练起了功夫。那太爷爷当时是怎么练功夫的呢?首先是练握力。师傅找来一根竹竿,让太爷爷紧紧握住竹竿末端,然后师傅从上端倒油下来,在五分钟之内,油不能落地,否则就要挨打受罚。我心想:哼,这有什么难的?于是自己找来竹竿试了一下,别说五分钟了,五秒钟我都撑不过。再给大家介绍介绍太爷爷是怎么练臂力的吧。一张桌子四条腿,重八十斤,相当于一个我的重量,而太爷爷需要反手撑起桌子的一条腿,并将整个桌子高举过头顶,这些已经够让人觉得吃惊了,但太爷爷的练习不光如此,还要保持这个姿势绕着房子走一圈。正是通过这日复一日的练习,太爷爷才有了“以一敌众”的本领。我不相信太爷爷有这么厉害,就去找太爷爷,试试如果太爷爷一只手夹住我的手腕我能不能挣脱,结果太爷爷哈哈一笑,对我说:“不用一只手,我就用两根手指,你能挣脱得了,都算你厉害。”说笑间,太爷爷伸出两根手指头夹住我的手腕,我也只觉得手腕一凉,无论如何都使不上力气,更别提使力挣脱了。再看看太爷爷,他看上去还没真正用力呢。从此我再也不敢质疑太爷爷的功夫了。
在太爷爷之后,我还有一位特别敬佩的人,那就是我的祖先曾国藩。曾国藩花了100两银子,买了一套《二十四史》,在现在的时代,一百当然不算什么大数目,但是在当时,就算曾国藩家有几百亩地,但是一年卖粮食的钱不到10两,一百两银子,曾家光是不吃不喝,也得持续工作个十年,可见这根本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一百两银子是曾国藩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借够的路费,但是买了这本书之后近乎就花完了,后来又是死命的借钱,才勉强回到了家乡。如果换做普通的家庭,早就把曾国藩打个半死了,但是曾国藩回家后家里人非凡没有指责他,好告诉他只要认真读了就没什么事。曾家第一条家训——好好读书
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 就给我买故事书,那时,每天晚上妈妈都会说一声:“讲故事喽!”我就会屁颠屁颠的爬到床上,选一本我最感兴趣的故事书,妈妈就会让我把眼睛闭上,她就会把那本书神奇的变出来。虽然故事书不像小说那样高深,但是很好的对我有了一个很好的读书启蒙,那个时候,我认为妈妈给我讲故事的时刻是最美好的。现在,我有了小弟弟,妈妈也会带他读书,每天都读个三四十分钟,宝宝也听的很入神,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就是这样认真地听着。而我也从以前只读故事书这类简单的书到现在渐渐的开始读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古代名著。读书,也是我们曾家的一大大事。
很多书里面都说曾国藩很笨,但真是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原来,曾国藩的父亲也是一位考生,家里有很多和考试有关的书,但是曾国藩从小并没有什么老师指点,完全就是看父亲以前留下的书来考科举,这就相当于一个中学生要通过看《三年高考五年模拟》来考大学,父亲教曾国藩的学习方法也不太正确,所以这也是曾国藩为什么考了7年才考上进士的原因。所以曾国藩并不是真的笨,而是因为学习方法和环境的问题。后来,曾国藩到北京做官,接触到了更多文化素养很高的人,知识量的提升可谓是一日千里,也更勤奋了。
我现在参加我家的历史,有更多机会遇到一些很厉害的人,就比如肖伟哥哥,锦未姐姐,都是很厉害的人,但是他们并不会因为觉得我比他们小而嫌弃我,而是和我一起读书写字,一起玩游戏,锦未姐还邀请我和她一起打卡,lilian老师带我写我家的历史,讲了许多的人生道理,使我对未来更加有规划。所以,我认为我能遇见这么多人是很幸运的。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问了我的老师这样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对人有什么好处?老师告诉我,他一开始是因为在家里闲着没事做,恰好家里父亲很喜欢看书,于是就和父亲一起看书,到后来,老师愈发喜欢看书,开始带着我们读书,还告诉我们,每个人只有一双眼睛,每看一本书就相当于会多一双眼睛,以此来广阔自己的眼界。他还说看书就像是像是打游戏,每个人的风格不一样,老师带我们看书相当于老玩家带新手玩家快速上门,新玩家可以通过之间的互相切磋而学习更多的方法。他当时发现读书有这么多好处之后,心情是吃惊又开心的。很多接触过这位老师的人都到国外去留学了。这就是曾家家训第二条——成为谁,靠近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