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我们中间隔着什么?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国人离诗越来越远。拿我和我周围的人来说,基本不读诗,尤其是现代诗歌,总觉得诗歌与我们中间隔着什么,不如文来得简单易懂。

      今天,学校通知我们到会议室听讲座,说来的是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谭五昌。好吧,他著名他的,跟我没什么相干。不过,为了完成任务,还得有板有眼地去听,去做笔记。到了会场,发现来了不少文艺界的朋友,才意识到这个诗人、作家大概果然是个大咖。不过,我说我不了解此人时,前排的老师正在deepseek他的相关信息,很快就发给了我。现代诗正在距我们渐行渐远,写诗的人也在这条船上渐沉渐深。

      诗人开始他的讲座是从介绍自己开始的,他让我们猜他家兄弟姐妹有多少,这个问题似乎和这场讲座的主题相差甚远,我照样不以为然。后来,清中来得高中生猜出来了答案:十个。其中有九个兄弟,一个女孩子是他的姐姐。大家都立刻对谭教授的母亲心生敬佩之情,果然成功的作家背后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再联想到谭教授的名字:五昌,十个太阳,他的形象好像慢慢亮起来了。头发虽然有点稀少,但他会认真地用双手从额头开始捋到耳根,这个动作让他有了一点诗人的优雅气质。

        他的童年关键词是:贫穷,饥饿,苦难。最严厉的一次教训是五岁时去已嫁人的姐姐家里熬粥的事件,因为没有给锅里加水,五岁的他把白米熬成了黑炭。谭教授有和大家互动,让大家猜猜姐姐给她的严厉的惩罚是什么?谁也想不到姐姐让他把熬成黑炭的粥装到袋子里背回家。这些经历写出来就是一部精彩的故事集。有人说:只有做得好,才能写得好。谭教授儿时的故事,讲给我们的就是坚强,韧性。他站在讲台上,似乎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有时铿锵有力,有时还手舞足蹈,俨然苦难被他消化掉了,留下来的是带着井冈山革命血液的坚强。

      有一位能吃苦的母亲,有坚强的品质,就可以成功的话,那我们身边像谭教授这样的人就多了。当他读完江西永新师范学校参加工作,并没有实现远大理想,这时,他遇到了高人指点,他的老师为他指名了努力的方向。当他想要参考研究生离梦想更近一步时,他遇到了贵人相助。高人指点,贵人相助,一切都是那么顺风顺水,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非也,这都是谭老师自己争取到的,事实上,是他的付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此刻不成功,还有成功时。细看谭老师,蓬松略带凌乱的头发,包裹着略微凸起的后脑勺,这种头型一般认为是聪明人的代表。个人不高,处理事情给人一种像邓小平的睿智;略带江西口音的讲话,让人更加集中注意去聆听其内容。突然想起陈忠实好像曾经说过:“普通人才说普通话。”谭老师就是这样的不普通。

      他没有讲他创作的诗歌,他了了地讲了一点写作技巧。但听众收到了他身上的写作精神。他说,没有足够的想象力与细节写作能力时,先从写诗开始。

    诗与我们中间隔着什么?隔着的是对生活的咀嚼,对生命的品味。我没有读过谭老师的诗歌,但我看到谭老师其人,便是最好的诗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