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考一个问题思考了很多年。那就是“我究竟喜欢做什么?”第一次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是我在面临新的职业选择的时候。我想了很久也不能确定,有一些事情确实是我喜欢的,但我不确定当它成为一份职业时,我还能否一直保留对它的热爱。
后来处于种种现实的考虑,我没有迈出改变的一步,这一问题也被搁置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虽然我一直不清楚我到底喜欢什么,但我肯定不喜欢我当下的职业。
但逐渐的,我发现了,每当我认为自己委曲求全于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时,其实我内心是有一个默认的假设的,那就是:人如果从事了喜欢的事业,会多么多么幸福。而我当下非但没有感受到幸福,还感受到了痛苦,所以,当下我所做的事情,一定不是我喜欢的。在这种假设下,更加强化了我对现状的不满。
但是经历了几分工作,在职场混了六七年,我发现好像情况并不是那么回事。
先从理论层面说说那个假设。它存在很大的逻辑bug。其一,它假定了一定有一个天然属于每个人的“最适合”的职业。不必说首先世上并无绝对的“最适合”,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想法就像一个排除法,它圈出了一个很小的范围,命名为“最适合的职业”,除此之外都是我们被迫无奈,迫于生机的选择,这样说,它反而限制了我们的选择。
其二,这个假设可以理解为,已经存在一个选择好了的答案可以直接拿来用,那么,这个答案是谁选择的呢?如果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标准”又是谁设立的呢?谁可以充当绝对公正的裁判呢?如果这个人是你,那你又为何苦恼?如果不是你,又能是谁?不要告诉我是上帝。
再从现实层面探讨。在我所接触过的人中,没有一个人告诉我他们从事的职业是他们喜欢的。没有一个人。那种因为梦想驱动而陶醉在热爱的事业中的情形我只在书中读到过。
从统计学意义上讲,这样的数据就几乎可以验证那个假设的真伪。现实的情况就是,大部分人都不满意自己的职业。这并不是要告诉你要“随大流”。而是,这就是正常情况。正常情况下大家做出了最天然的选择。如果那个假设是真的,最天然的选择应该是那个假设。
因此,并不存在“最合适”,“最喜欢”等一切标榜独一无二的预设的答案。就像我们努力寻找人生的意义,最后发现人生并没有一个预设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如何度过一生,在于你用怎样的细节填充你的人生。过程即是结果,结果即是过程。
职业也是一样的啊! 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没有一个完美选择,意义的本身不在于答案,而在于最求答案的过程。
你无法把握一件事情是否是“最正确”的,因为“最”就代表了满分,而生活不是一个科学实验,它是一个巧妙的动态平衡系统,生活只有“解释框架”,不是“定量分析”。
所以,如果你现在感到迷茫,如果你还没有找到方向,那你最应该做的事并不是一直纠结是否找到了“毕生挚爱”。你要做的是好好的重新认识的现状。就从你现在做的事情开始吧,重新赋予每件事新的意义。在你努力的时候,答案就慢慢浮现了。至于那个答案是什么,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一直努力的样子。有这份努力,你做什么都不会有太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