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信奉一件事:如果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敏锐感知的心灵,再美好的风景对人都没用。就比如曾经见过的一句话所说的,“若在你家附近50米左右拍不出精彩的东西,你就是去环游世界也照样拍不出”。
所以说,所谓“生活的艺术”这东西还是需要人们自己沉下心来去琢磨的。你说自己文艺范,爱旅行、爱逛博物馆、看展览,可你是怎么去进行的呢?随着大批人流涌入知名景点或展馆逛逛、拍拍吗?还是一个人用心触摸到了你所见到的实物的温度和美感呢?
看看《那些生活中最重要的小事儿》的作者引用的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话吧:
美术馆是一个介于公众与私密之间的场所,我不希望它是一处陈列着密密麻麻的作品,或是有大量观众拥入的嘈杂凌乱之所。我希望访客们能够享受静谧自然的空间……同时体会建筑与作品之美。
就连作者自己也说“无论是苏州博物馆还是古典园林,总觉得人少的时候才是最有灵气的模样”。
对此,我是近来才有了体会。某个雨天的下午去参观梅园,进入花溪时,突然有种很奇妙的感觉:那些大片堆叠的灌木、石子和人造枕流给人一种奇特的视觉冲击,明明占地不多,看上去却无限悠远而神秘,这就是视觉效果营造出来的巨大想象空间吧。
难怪最初见识到中国园林艺术的欧洲人发出感叹:中国风格,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虽然十分耗力,却让我们感受到一切自然之美……并且凭借着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以一种如此异想天开的方式布置那些灌木丛,布局自由,比大自然的自由还要自由。
若不是杨冰这本书里提到在雨中游西芳寺,我对花溪这一景点的印象可能不会这么深刻。当然,与那天下雨、游客少也有一定关系。毕竟中国各地的园林那么多,虽然各有各的特色,但是见得多了之后你会觉得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人造的嘛,大同小异罢了。
尤其在这个忙碌的时代里,大家几乎都是匆匆忙忙游览的。很可能过一阵子脑海中不会留下什么,除了当时手机里拍的那些照片。我们以为拍了照片永远存在电脑里,就表示去过了,看过了;殊不知,在我们生命里留下印记的,从来不是枯燥的物证,而是那些打动人心的细节和偶然天意。
杨冰在这本书里跟我们分享了很多她生活中的重要的小事儿,比如外出旅行住民俗、逛市场、以及参观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喝酒画画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很棒的,特别是她对于欧洲一些画派和画家的介绍,很有自己的见解。
杨冰的文字就像书里的插图和照片一样精致、抚慰人心。我最喜欢她引用的星野道夫那段话:“人,其实总是在潜意识里,透过自己的内心浏览风景”。
“孩提时代看过的风景,会长留脑海。直至成人后,面对人生的岔路时,给予我们鼓舞和勇气的,可能不是谁曾经说过的话,而是那曾见过的风景”。
是的,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为了看风景而看风景,为了读书而读书。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看一遍也就够了,之所以会反复观看和回味,是因为我们在其中看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