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天我们都会从网络和社交媒体上获取许多信息,公众号的盛行更是让许多人可以听到来自不同阶层的声音,从中获得来自对于事业和爱情的不同建议。但是哪些建议是可取的,适合自己的呢?毕竟公众号文章的作者不是心理医生,不会对每个人都能对症下药。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过我,而最近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你向往哪种人生,那就选择听从哪种人生建议。
我是个很喜欢看公众文章的人,而目前大多数公众文章基本上离不开两个话题:职场和婚姻,而在看多了此类型的文章之后,发现那些转发量和阅读量在10万+的文章基本上拥有同一个架构脉络:标题党+共情小故事+主题陈述。
以我最近看的一篇《何以解忧 唯有暴富》文章为例,首先标题足够吸引人,其次在开篇的时候引用了一个小故事,通常这种故事的开篇都是,我身边的一个姑娘,以下省略若干字。我说了,文章采用的故事通常都比较有共情作用,这篇也不例外,故事的主人公是个直播主播,谈恋爱的时候遇上一个渣男,因为醉心爱情,所以在直播的时候不上心,收入也低,后来渣男分手,姑娘过于伤心,于是天天在直播中哭,结果把自己一哭成名了,粉丝天天花钱看她哭。故事的最后,作者再遇到那个姑娘的时候,问她,现在还为他伤心吗?姑娘说,我想到他还是会难过,但是现在一难过就去买名牌包包,以前没钱买,现在虽然难过,但是买了之后就好受多了,何以解忧,唯有暴富!
看到这里,莫名的想起以前很早看过的一篇公众号文章里写的一段话:姑娘,你要努力去挣钱,这样子的话,就算你失恋难过,也可以买张机票就飞去小岛度假,做个SPA,回来依旧是个斗志昂扬的女战士,不然的话,你只能因为钱包拮据,在路边的烧烤摊上喝啤酒买醉。
曾几何时,我觉得这句话没有错,因此,我在看完上面的共情故事之后,也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可是现在回头想想,何止没错,完全就是陷入一种单纯的共情逻辑之中。失恋本来就是一件让人难过的事情,只不过每个人排解难过的方法不同而已,把本质相同的方法用“购买力”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区分哪种方法更高级,更值得追求,难道不是一种很可笑的逻辑错误吗?
现在许多的公众号作者,除了发广告之外,更多的是喜欢好为人师,这个是人性的通病,并没有什么错。只是很多时候,读者需要花些时间去思考哪些建议是可以采纳的,哪些建议是需要警惕的。我之所以建议按心之所向来选择采纳不同的作者建议,是因为这是最起码不会让自己后悔的一种选择。因为很多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尤其是针对职场和婚姻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的时候,往往是从自身的经历出发,那么这个作者笔下的人生是不是你所向往的?如果是,那么从他的建议中你可以大致知道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如果不是,那么就要内心警惕,不要重蹈别人的覆辙。
同样的,延伸到生活中的建议,一个姑娘过了25岁之后,常常会面临的问题就是被周遭的人催婚,最常听到的催婚理由就是年纪到了,该嫁人了。那么,当听到这种理由的时候,姑娘们要注意了,那个以这个理由来告诫你的人,她是不是也同样的因为年龄到了,就找了个所谓门当户对的人结婚了,她婚后的生活是否幸福,是否是你期待中的样子呢?如果不是,那么最好的回应就是:我只笑笑,不说话。
也许,有的时候,你也会听到这种建议,我当年就是因为不听老人言,所以才会吃亏,我不希望你重蹈我的覆辙。对于这种建议,要怎么处理?个人理解是,既然你当年因为想要过自己的人生,所以不愿意按照父辈的意愿选择,虽然失败了,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都清楚一件事:成熟就意味着会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不论失败还是成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