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城里人选择在梅江龙门大山里度假。在竹海的怀抱中,尽情领略竹文化生态旅游的无穷乐趣。
这里是一片竹海。你既可以观竹、赏竹、用竹、吃竹,也可以赋竹诗、挖竹笋、探奇竹。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回到老家工作才一年半,虽没全部爬完金华山南坡的名山大川,走完梅溪流域梅江、横溪两镇各大村落,但让我彻底明白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真正含义。
梅江、横溪两镇的所在,古时叫通化乡。山多人多,地少田更少,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4月5日下午,在横溪镇汤坞(坦湖)村,微友陈丹芬老爸告诉我,全村每个人口只能分到四分田。我想,如果四分田的田泥能当美食的话,不要说人,就是屋檐下一茬一茬的燕子估计就能把它吃得干干净净。
梅江是耕读传家的代表。也许祖父陈学顺(侠任)一世英名,是梅江临近闻名的书法家。深厚的家庭文化传统,既浸染了他,也浸染了他的女儿。父女俩虽都是初中生,但文化功底不错。父亲身上装满各类民间故事,女儿自媒体玩得顺风顺水,为扩大横溪镇知名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不知道书画艺术,这种区域性文化是否够独特。就邻居马涧镇来说,还真的有些大不同。马涧人似乎天生会做生意。他们发家致富的秘密,是梅溪中下游腹地大面积水田的养育,也有里山杨梅的功劳。因为马涧有万亩山地黄壤特别适宜杨梅的生长。每到杨梅成熟季节,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梅江人干着急,近年也开始学种杨梅。可远山是高山,近山大多是癞头山。红石团(红紫砂)瘦骨嶙峋,连松树都选择在半山腰成长,想杨梅成规模种植,估计有点难。不为什么?生长环境差。生长环境差的地方,不要说树木,人的脾性也不一样。如我父亲,生前一大把年纪,不仅农忙时刨土,还要在农闲季节里掘山。
好在龙门大山、冠山、黄茅尖的毛竹为梅江老家争了口气。只是她的脾性与杨梅差不多。土壤的要求也高于一般树种,喜欢肥沃酸性的红壤、黄壤,红黄壤。它怕遭水浸淹没,在土质粘重而干燥的网纹红壤及林地积水、地下水位过高的地方,往往生长不良。但有竹笋可吃啊,吃不完还可以晒干出售啊,有竹海可以休闲观光农业开发啊,连同古庙、瀑布、龙潭一起,为大山后人造福。
这让我联想到一个凄美的民间故事。《哭竹生笋》,写的是三国时一个叫孟宗的人,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很孝顺,不管母亲想吃什么,孟宗都想方设法地满足她。有一次,他母亲生病了,病得很重,想吃竹笋,可是冰天雪地的,哪去找竹笋呢?他实在想不出办法了,于是跑到竹林里,抱竹痛哭。哭了好长时间后,奇迹发生了,四周的积雪融化了,居然长出了许多竹笋。原来呀,是孟宗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的母亲吃了竹笋后,病也好了。
同样至真至孝,卧冰求鲤也比较动人。不过一个说的是山间竹林,一个说的是水上故事。卧冰求鲤说的是,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他的父亲面前数说是非,因而失去父亲的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就赤裸着身体卧在寒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开来,且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他特别高兴,连忙拿回去供奉继母。
不过,先前一种花壳笋(苦竹笋),近十年一种天雷竹早笋,却不像毛竹那样选择好地盘。天雷竹品种,一说来自平阳,一说来自临安。这不,老家张下山,原先青枣生长的处所,全部被苦竹、天雷竹占领了。那个农户建新房落地基必须从这里取石的石宕,父母躺倒的地方,全是它们的天下。
生菜(一种九头芥腌菜)与竹笋,不知是哪一世开始在一起混炒的,两者互相提鲜,再加上梅江风肉,金华火腿也行,这个鲜美啊,估计只有江南才有。
毛竹生长快速,生命力也极强。
它叶翠,四季常青,秀丽挺拔,经霜不凋,雅俗共赏。自古以来常置于庭园曲径、池畔、山坡、石迹、天井、景门,以及室内盆栽观赏。古今文化人喜竹、画竹,也赋竹,赋予它身心高洁的形象,常与松、梅共植,被誉为“岁寒三友”。其中赋竹略举一二。“岁寒抱节有霜筠,野火烧山未作薪。莫叹离披无用处,犹堪缚帚扫黄尘。”我不知道,这是谁对岁寒霜筠写的诗歌。就“虚心抱节”一说,我还记得元代吴镇曾写过:野竹野竹绝可爱,汁液扶疏有真态。 / 生平素守远荆榛,走壁悬崖穿石埭。/虚心抱节山之阿,清风白月聊婆娑。/寒梢千尺将如何,渭川淇澳风烟多。
写山中新笋的诗歌也很多,譬如明朝的岳岱的《新笋歌》:满林黄鸟不胜啼,林下新笋与人齐。/春风闭门走山兔,白昼露滴惊竹鸡。/雨中三日春已过,又近石床添几个。/竞将头角向青云,不管阶前绿苔破。
陈水河整理于2018.4.8早上,修改于2021年6月29日下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