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宝宝之后
才知道自己有多么不完满
才知道自己要了解的还有太多
本能地想做一个好一点再好一点的妈妈
想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你真的需要强大一些再强大一些
接下来就把我从自己读过的四五十本育儿书籍中精选的十本推荐给大家:
《造化:孩子是如何形成个性的》
(美)柏蒂·璐·柏特纳尔 著
(美) 马塞拉·瑞恩·亚当穆斯 绘
张宏武 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
拆开快递箱拿出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哦,这本书这么小这么薄!”。随手大致翻阅了下,这么小这么薄的书竟然还是中英双语本!细读后觉得这是本好奇特的书——极少的理论概念,几乎整篇全是设问。在我的有生之年还真是第一次读到全是设问的书,虽然我还不是白发苍苍的老婆婆。
看到书的名字,最先在心里构想的是这本书应该是理论书,读完后发现它却是把专业的理论落实到一个个现实生活的具象上。对了,它还有配合文字的插图。一个小时内你完全可以很轻松地读完这本书,可你却要花上很久的时间来思考,尤其是作为爸爸妈妈的你会花上更久的时间来思考、来反省。
《申宜真 幼儿心理百科》
(韩)申宜真 著
陈放 付刚 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我们是不是为育儿感到吃力呢?“如果能知道孩子的内心在发生着哪些变化,了解孩子的心理发育已经到了哪一阶段,那么育儿带来的困难至少会减少一半以上。如果父母对这些情况不了解,则很容易对孩子发脾气,使得情况更加恶化,陷入恶性循环。”
养育孩子是个双向的过程,而不应该仅仅是单向的。在孩子一点点慢慢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让自己不断成长。对于孕期妈妈和有0~6岁宝宝的妈妈和爸爸来说,在了解孩子内心状态这方面,这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因为想让自己做个好妈妈,在怀孕期,我便抱着这本砖头一样的书读了起来。在我内心深处是很排斥像砖头一样的厚书的,能硬着头皮打开读,完全是“妈妈的身份”在支撑着我。可当我静下心来认真地翻看这本书时,我发现并没有我想的那么枯燥无聊,在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身为妈妈而给我们一些建议的那种温度和关怀。
作者并不是像专家一样高高在上地指挥着我们应该哪般哪般,而是真诚地把她认为的科学而合理的育儿方式呈现给我们。姑且不说这本书真的很实用,包含的内容特别全,就仅仅是这有温度的一面便让我对这本书有好感。并且由于作者按照不同年龄分析儿童心理特点的叙述方式,让我查阅起来很方便,因此,在悠小然出生后,我也时不时地继续翻阅着这本书。
在进入正文前,作者还贴心地整理出了0~6岁孩子妈妈最关心的30个问题。而本书正文中所罗列到的现象问题更是全面到出乎你的想象,例如:睡眠问题、成长发育、孩子的性格和气质、孩子的语言表达、孩子的习惯、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孩子的自信心以及社会性、学习问题、正确的性教育、幼儿园生活……
《你的1岁孩子》
(美)路易丝·埃姆斯 著
(美) 弗兰西斯·伊尔克 著
(美) 卡罗尔·哈柏 著
崔运帷 译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对于我这种一张白纸的新手妈妈,这本书在理论上给予了我很大帮助,让我在面对我家悠小然1-2岁这个成长阶段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大致了解,以做到心中“有谱”。除了《你的1岁孩子》,这个系列的书还有《你的2岁孩子》、《你的3岁孩子》……《你的13-14岁孩子》。
《儿童行为心理学》
李群锋 著
古吴轩出版社
如这本书的封面所写:“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是告诉你怎样理解孩子的行为,与孩子达成合作。”“孩子的问题行为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或者是孩子内心藏着许多不可告人的小秘密,爸爸妈妈们只有了解到孩子行为的本质,才能读懂孩子,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
本书Part1和Part2主要是针对0—2岁婴幼儿的一些行为举止进行分析和讲解。Part3、Part4、Part5和Part6则是针对3—6岁儿童的一些举止进行分析和讲解。
我喜欢这本书,大概是因为作者不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孩子的行为举止进行举例分析解读,而且还会针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举止给出一些在生活中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或者是作为父母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行为。
《与孩子共享自然》
(美)约瑟夫·克奈尔 著
郝冰 译
九州出版社
“自然是一切美的源泉,儿童与自然的接触是其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为我们介绍了50个可以带领孩子在自然中进行的趣味游戏,以期望为各种性格的孩子或成人打开一扇通往自然的窗户。
作者很贴心:他把这50个游戏分为了水獭游戏(引起兴趣)、乌鸦游戏(直接体验)、熊游戏(集中精力)、海豚游戏(分享情感),还具体的标明这些游戏可以有多少人玩、适合哪个年龄段、分几个步骤、在什么地方玩、怎样玩才有趣、要准备什么道具以及每个游戏本身所体现的概念、态度和品质。
译者的语言描述非常清晰明确流畅,很方便我们实际操作。
读完之后,我真想立刻带上悠小然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把这些游戏都体验一番,只可惜所有的游戏都至少要5岁以上。平时外出,一片小树叶、一个小石头、一个蜗牛的小空壳、一种植物的小果实……都能给悠小然带来嘴角微微上扬的喜悦。
《幸福的种子》
(日)松居直 著
刘涤昭 译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这不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读的过程中仍是收获良多。看着我之前阅读时记号笔所划的内容,再看我现在阅读时记号笔所划的内容,还是有所不同的。没有做妈妈之前那种纯粹因为喜欢绘本、喜欢儿童文学、喜欢向大家推荐我所喜欢而想要了解理论支撑的出发点,与现在做了妈妈有了一小段亲子共读经历后,想要更好地找到亲子共读的方法、技巧、经验之谈的出发点,这之中多了一份本能的渴求和身为妈妈的责任吧。
可不管是哪个出发点,这本书都能带来我想要了解的内容。
《和孩子谈谈性》2~12岁性教育读本
罗莉·伯金坎/史蒂夫·阿特金斯 著
梁田 译
中国人口出版社
这里所提及的“性”,并不完全意味着成年人的性行为,更多的是指孩子在不同年龄和发育阶段中相关的性器官发育和对与性相关的一些概念。例如:对2岁左右的小孩来说,“性”仅仅意味着理解了性别的不同。
为什么要跟孩子谈性?答案很简单,在他们从学校接受正规的性教育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父母给予关于性的最初的教育非常重要,也是孩子最正确、可信的信息来源。父母有义务帮助孩子们过滤掉不好的信息,更有责任明确解答适合孩子年龄的各种关于性的疑问,并传递给孩子正确的性知识。孩子从小得到的关于性的正确引导,能够使得他在长大之后面对诸如此类问题时做出明智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
关于为什么推荐爸妈们读这本书,我想多啰嗦啰嗦,希望能引起宝爸宝妈们的重视,保护好我们的孩子,也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儿童性侵这个话题,我们真的已越来越不陌生。身为父母的我们看到越来越频繁的儿童性侵报道时,也表现地越来越不安,因为我们无法想象这种事情若发生自己的孩子身上,我们将会怎样。
新华网《2015性侵儿童调查报告》,2013至2015年间,被曝光的性侵受害儿童超过1790人,平均每天0.95起。
犯罪心理专家王大伟教授表示:中小学性侵的隐案比例是1:7,也就是说,一起性侵儿童新闻的曝光,就意味着至少七起案件已然发生。
而更让人害怕的是:七成的儿童性侵案件均为“熟人”所为。这里的“熟人”可能是邻居或老师,也可能是父母的朋友或同事,甚至可能就是一些亲戚,这些人看上去一点儿也不像“坏人”。
这些被曝光的儿童性侵案例,最大的孩子十几岁,最小的才几个月,真的让人很气愤!!尤其是我看到一则新闻上说那名几个月大小小女婴的尿不湿上全是血,器官受损伤害很重时,真觉得这种作案的人是名副其实的人渣,应该像波兰、俄罗斯和韩国案法那样实行“化学阉割”。
这时,如果你在庆幸你们家的是男孩,那么,你真的又错了!
美国西尔斯大学法律心理学副教授凯瑟琳. 拉莫斯兰德博士认为:恋童癖更偏爱性侵男孩。
据2010年美国国家性健康调查 (NSHS)显示:恋童癖者性侵案中受害男女比例为7:3。
被性侵过的孩子,身体和精神都会受到极大伤害!尤其是精神伤害,如同下了慢性毒药,一辈子都很难治愈,他们成年后自杀的几率也很大!如果你还是执意想要了解一下这种伤害到底有多大,可以看一看根据真实案件改编而成的韩国电影《素媛》,建议内心强大的人观看。
看到这里,你还觉得自己不用学习一些关于如何向孩子谈论性话题的知识吗?你还觉得对孩子的性教育不重要吗?你还觉得孩子太小,还不用进行性教育吗?
有专家建议防性侵教育应该从2岁时做起,而我觉得在孩子能安静地坐下来听故事时便可进行此方面的相关内容的普及。不要担心孩子会听不懂,2岁左右是孩子认知世界的黄金年龄,他们能明白并记住的东西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父母艺术力》
(美)琼·范·胡勒 著
薛玮 译
重庆出版集团
重庆出版社
读完这本书,你会觉得艺术离你并非那么遥不可及,对孩子进行艺术启蒙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无从下手。
作者很用心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分别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过程艺术、如何设置艺术空间、艺术创作的工具和材料、适合孩子进行的家庭艺术活动,以及艺术作品的保存和展示。更加用心的是,作者还详细地为我们讲解了如何评价孩子的画作。
孩子6岁前,与其把他们送进有可能毁掉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训机构(这里说的“有可能”是指或许你会遇到一个专业水平很高但却并不了解儿童绘画规律以及儿童心理行为,而对孩子横加指导的老师。),还不如买些工具材料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的自由快乐。
《用有声书轻松听出英语力》
廖彩杏 著
译林出版社
在了解到“婴儿一出生就有学习多种语言的能力,在语言学习关键期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无意识的影响,最终演变成可以使用自如的语言。”后,我从书架上拿下了这本书认真地读了起来。一开始还想:这种教人学习方法的书会不会很枯燥?读的过程中却发现自己很喜爱作者的叙述内容和叙述方式。作者所选的有声书是我极其喜爱的绘本。
作者除了在向我们介绍很实用的学习方法、给予我们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见之外,她还做了大量的绘本赏析,语言优美。作者还用心地把这些绘本进行了分类,以方便我们的选择。她对某些现象的陈述我也极为赞同:
教学往往太过强调单词的解释,常把时间和精力用错了地方;老师讲解过细,于是孩子依赖固定的中文翻译,相信标准答案,坚持背完单词与语法才肯放心阅读文章。这完全剥夺了孩子‘猜测、揣摩、推敲’能力的机会,剥夺孩子自己去注意、判断和解释的机会,剥夺了孩子经历‘我了解了!’‘现在我懂了!’那种茅塞顿开兴奋的机会,也剥夺了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去理解、去领悟的自信心。
在没有外界全英语的环境和氛围下,选择用有声绘本来听英语,倒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评价幼儿的6种简易方法》
(美)Sue Y.Gober 著
毛曙阳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书名,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六种评价幼儿的简易方法:发展检核表法、父母访谈法、自画像法、涂鸦书写绘画案例法、声音(或影像)资料法、轶事记录法。作者不仅向我们介绍了这6种评价幼儿的简易方法,还向我们列举了教师使用每种方法后的反馈以及我们应该怎样把所有的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最终的叙事性总结。本书附录中的一些表格和案例也很实用。
虽然这是一本写给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指导用书,可却依然适用于作为父母的我们。声音(或影像)资料法、轶事记录法和涂鸦书写绘画案例法这三种方法不正是我们日常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吗?给孩子的瞬间拍个照、录个小视频;把孩子日常的小事件记录成文字;把孩子偶然间的创作创意保存,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
关注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责任,更加是作为父母的我们的责任。如果你想更加系统地把孩子的成长落实到具体文案,来看看这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