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双十一了,当我意识到,我刚刚忍不住花个把小时去计算一箱4、50块钱的纸巾每包比超市便宜了几块钱、浏览对比各大纸巾品牌之间究竟谁更优惠、对比去年双十一的价格它们究竟是便宜了还是涨价了的时候,我忍不住拍了拍自己的脑门:这该死的穷人思维!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类似这样花大量时间成本去省无意义的小钱的行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如影随形。由于起码温饱没有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被贫穷影响着的。
记得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跟别人的阶级差距,是小学的时候。
那时候每天我妈能给我2毛的早餐钱(九十年代)。大概够买一包校门口的豆奶或者一个小面包。
我并不需要这笔钱去解决温饱,学校会有课间餐,家里头一般也会煮早餐,所以这2毛钱相当于我的零花钱,我很心满意足。
有一天,我跟班里的一个家境稍微富裕的孩子吵架。具体原因已经不记得了,我只记得我发出“致命一击”讽刺对方非常渺小之后,对方回我一句:“你妈还每天才给你2毛钱呢!”
然后那小孩仿佛用了最精妙最能侮辱人的语句一般的狂笑起来,他身边的朋友也一通哄笑。
他并不知道自己说的就是事实,而我却瞬间有种无地自容的感觉。
我还记得当年脸红又强装镇定的样子。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是贫穷的。
其实,穷,或者说没有钱,并没有什么。它可以成为你奋斗的原动力,可以让你熬得住清贫的生活,经得起人情的冷暖。
但贫穷也会让你“耐不住”好日子,会让你不计代价地把省钱成为价值观的最高标准。
还记得,多年前为了全家人生计,每年在外省出差两百八十多天的父亲,买了一箱又一箱的方便面,最后吃坏了肠胃才停止。其实公司给的餐费补助,完全足够他吃上正常的饭菜。但他舍不得,能省一点是一点嘛。可是后来治病的钱远远超过了他节省下的餐补。
刚开始工作的一两年,虽然每月收入有2500左右,我却绝舍不得消费超过两百的单品。宁愿花大把大把的时间上淘宝,完全没意识到其中的沉默成本。
偶尔,我咬牙买了一两件质料好的衣服却舍不得穿几次,总觉得需要什么特别场合才穿;穿的时候也供着,处处小心怕穿坏了。
直到我阅读《断舍离》的时候看到:这种不舍得使用,其实就是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配不上拥有这么好的东西,所以你才不能把它平常看待。
贫穷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它更会影响你的眼光、格局和判断——它会带给你所谓的“穷人思维”。
这就是为什么贫穷并不能仅仅通过给穷人钱就能解决。而“穷人思维”的可怕之处,是它带给你的发展限制。
意识到这些以后,我有意要克服这种思维,我告诉自己:物质上的富裕算什么,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最可贵的。
我看各种理财的文章希望自己能理智看待金钱;我学习断舍离,努力降低自己的物欲;我鼓起勇气到精品店去体验各种奢侈品,从而锻炼对它们淡然处之的气势……
我像个演员,内心如一根紧绷的弦,外表要装得波澜不惊。
然而,过去的一切成为了今天的自己。
后来我才意识到对物质上的富有还没有发言权的时候,为自己冠上精神富有的帽子是多么的可笑。
让我跟自己最终妥协的,是一次相亲经历。
我坐在一个“富二代”面前,费劲心思思考何时应该激动何时应该按捺,如何在一无所知的时候不表现出无知的状态;而他也每句话都斟酌怎么表达才能维持我的体面而不伤害我的自尊,但又小心翼翼不表现出他的这层“考虑”……
那餐别扭无比的饭让我跟自己握手言和:因为装,太TM累了!
我放手拥抱自己,拥抱我的自尊和自卑,拥抱我的觉悟和浅薄,也拥抱我对金钱的渴望与克制。
我不再跟自己较劲,也许在往后的岁月里,我还会有不由自主被穷人思维引导的时刻,可只要我能够一次比一次更快的反应过来,然后拍拍自己的额头道:“别犯傻!”,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