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的课堂教学变化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基于核心素养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渗透到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目标中,并注重学习目标的可观察性与表现性,注重不同层次学习目标应包括的条件、行为与表现、结果。
二是强调结构化运动技能学练。通过创设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等真实、复杂的运动情境,采取一系列具有层次性、完整性、进阶性的学练方法,系统引导学生进行“学、练、赛”,努力解决学生“学不会”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技战术水平和体能水平。
三是提出每节体育与健康实践教学课的运动负荷。为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中小学生“每天累计至少1小时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的要求,提出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50%,每节课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以努力解决学生在体育课上“不出汗”的问题。
四是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包括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为学练专项运动技能奠定基础,以努力解决学生“体质差”的问题。
五是强调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和方法,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帮助学生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打破学习的时空壁垒,拓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视野。
六是提出课内外有机结合。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校内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与家庭和社区体育多元联动,布置学生独立或学生合作完成、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的体育家庭作业等,促进学生经常锻炼、刻苦练习,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