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老师的,没有人不希望学生能够自治,没有人不希望学生真正做到老师在与不在都一样。
不过遗憾的是,并非老师想让学生自治,学生就能自治。否则任何班级都不需要老师事事干预了。学生自治也是需要引导与训练的。

作为初中的班主任,我接手每届七年级新生,都要花一两个月时间,来培养学生自治的能力。一手培养班干部管班的能力,一手训练学生自律的意识。
一开始,什么意见都不提,让班干部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管理班级。我会把每位班干部管理过程中做得好的地方和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一个一个单独和班干部谈话分析,弄明白哪个场景,怎么管会有更好的效果。
同时,通过主题班会、暮省(放学时对当天班级情况总结)等形式进行集体引领,教学生懂得树立自己和目标,学会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令自己满意的人。

班级管理基本上采取量化措施,以操行积分来评价同学们的表现。做得好的加分,做得不好的,扣分。
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实际的事例和班干部讨论,怎样大胆管理又能让同学们心服口服;和同学们讨论遇到问题怎样剖析自身,在反思中提升。
举个例子,如果放学时你从我们班教室走过,你会听到当天的值日班干部先公布当天的积分,然后对同学们当天的表现情况进行总结。就是这样一件小事,也是经过长期的训练才逐渐完善起来的。刚开始,只是要求班干部每天放学时公布积分,由老师来带着同学们“暮省”。班干部常常忘记要公布积分,忘一次,老师提醒一次。提醒的次数多了,班干部渐渐就不会忘了。

过了一段时间,开始提出由班干部代替老师进行当天情况总结。让班干部先回想老师是怎么总结的,还帮助他们设计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今天同学们总体上表现……,具体来说,好的地方有……,不足的是……我希望同学们今后……”班干部总结的次数多了,自然就会跳出这个模式,总结得更有针对性,更有创新性。
还有一日常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慢慢来抓。比如每天早上到校后第一件事是晨诵,科代表带着同学们每天诵读一首诗,读完诗科代表布置早读任务,需要过关的,组长负责逐个过关。每天中午到校后就是阅读,一进教室就拿出当前阅读的课外书,边读边记笔记,教室里静悄悄的,一点声音都没有。课堂上老师一说小组活动,前排的同学迅速转动椅子,身体向后转和后排的同学面对面讨论。还有上午第一节上课前班长带领大家集体宣誓,下午第一节上课前合唱励志歌曲,这些看起来很小的习惯都是在长期的训练中渐渐养成的。
当学生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做,班干部知道了该怎么管,学生自治的目的就实现了。
每天不管老师在不在,学生该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班干部该怎么管就怎么管,一切井然有序。老师进了教师,只要没有发出指令,同学们就像老师没来一样。

所以,要实现班级学生自治,要经历一个训练有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做不到变为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