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不再畏惧说话与演讲》笔记。
翻看了过去几天做的”学习笔记“,深感恐慌,发现自己所谓”笔记“只是照抄原文。
这样学习相对容易,坏处是学习效率太差。一个好的学习笔记,应该是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产生自己大量想法和看法,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照抄原文相对容易,这纯属自己怕麻烦,懒得动脑筋。用自己的说将知识复述出来相对较难,大段引用原文说明自己没有完全理解这个知识点,才导致了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演讲就是用自己的话将一件事情说明白,用自己传递价值的方式进行表达。或许刚刚开始的时候并不能完全表达清晰,但这才是自己的方式。可以模仿,但不能复制。
今天的课程主要是复习和演练前八天的内容:
前八天学习的内容:
第一天:传递有价值的内容,才不会畏惧,这是突破畏惧演讲最本质思维角度。
第二天:了解听众需求,想办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多站在听众的角度思考问题。一次成功的演讲能够让听众从行动或思维上发生转变。
第三天:卡片法,使用卡片法容易上手,发挥发散思维,帮助理清思路。平时注重卡片的积累,更容易快速搞定一个演讲,也可以用于平时写作训练当中。
第四天:通过设置悬念,讲故事或图片视频等做开场白引起听众兴趣。
第五天:肢体要求自然。用眼神传递给听众,演讲者正在关注他。合理使用声音节奏和声音传递感情。
第六天:练习失误是最要准备工作之一,复盘是通往大师之路重要的台阶。
第七天:快速形成自己想法的两个关键维度,多角度和多色彩,角度是从与当事人及组织由近及远的角度思考。色彩维度是针对此事中立,偏激还是温和的角度进行思考。
第八天:如何用故事包装自己的想法。人生得意、失意时刻,在想什么,在干什么,最终得到了什么?从老师,朋友,书和电影中得到什么,他们给自己什么样的帮助?自己目标的制定,实现,最终的结果。
今天我试着用学到的技能拆解扎克柏格的演讲:具体演讲内容自行搜索吧。
他的这篇演讲讲了关于自己和Facebook的许多故事,他讲的每个故事,都紧扣主题,内在的逻辑线也非常清晰。
我们先用卡片法梳理一下他演讲的中间部分,然后再看开头和结尾部分。
主题1:美好的回忆。卡片1: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卡片2:认识好友,现在的事业伙伴;卡片3:认识了现在的妻子。
主题2:使命感。卡片4:为什么需要创造新目标。卡片5:心系他人的目标。
主题3:创造一个人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卡片6:共同从事有意义的项目;卡片7:重新定义平等,使每个人都有追求目标的自由;卡片8:在全世界建立社群。
我被打动的部分:「多年以后的今天,我终于明白了没有更高使命感的后果。我们可以创造它,然后共同努力实现它。」他用自己经历告诉听众,其时没有人一开始就要做成一件伟大的事情,重要是伟大的事情都每个人自己可以创造,并且能实现。
我们来看他的开头,它是用制造悬念的方式开始的:「今天和你们待在一起我备感荣幸,因为说实话,你们完成了一件我当年没有完成的事情。当然,如果我今天能做完这个演讲,这将是我第一次在哈佛大学真正完成某件事。2017届毕业生,祝贺你们!」听众自然会想,他第一次在哈佛大学真正完成某件事,到底是一件什么事情,引发听众好奇心。接下来他自然而然的讲自己的入学和认识朋友和妻子的经历和意义。
在结尾部分。它用一个真实的事情做为结尾,并引入整篇演讲的主旨:「如果一个不知道自己未来会怎样的高中生都能为推动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我们也理应对这个世界做出我们的贡献。这是每个人的使命。」
可以看到整个的演讲过程,会被他所讲的故事所吸引,也时常被他带有鼓动的金句所打动,自始至终让听众一直保有巨大的热情。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儿,学以致用是“动词”,需要我们做出行动,懂了和会做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掌握知识的方法。
学到做到,持续行动。Keep g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