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20世纪俄国的巴赫金同陀氏一样命途多舛,他也曾因政治运动而遭到了监禁与流放。看起来动荡的社会和坎坷的命运更容易造就出一位有独特意识的思想家,巴赫金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发现陀氏小说的价值,对社会生活本质的探究正是其中一个因素。巴赫金处于俄国动荡的年代,生活上困顿潦倒,在监禁和流放的过程中更是失去了自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话语权。处于高压政治这样的环境中,巴赫金势必要思考自己或是当下社会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很显然他想要的是自由、是独立、是对话、是争鸣、是希望有一个允许发出不同声音的环境。这一切恰恰都符合复调理论的核心观念,复调理论的核心观念就是多种独立声音在对话与争辩的过程中,每个主体形成与改变自我意识。这种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相互对话并且允许各种声音共存的关系正是当时俄国社会迫切需要的。巴赫金在阐释陀氏复调小说的艺术世界时,将自己的思想与理念融入其中,从而提出了一个新的文学理论一一复调理论。
针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大意为:陀笔下的人,是破碎的完整体。作品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要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的功能,还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并不对象化,不囿于自身,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陀的世界,根本上是属于个人的世界。小说具有对话性。
《罪与罚》整个故事持续的时间只有十几天,但却有众多的人物、事件和思想同时出场。作者将故事的时间控制在定范围内,而将空间无限放大,就如同一个横切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同时并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不同情绪可以在同一时间并存:善于恶,喜与悲,焦虑和冷漠,狂躁和木然都在他杀了高利贷老太婆之后同时涌进心中;善良的索尼娅,卑鄙的卢仁,隐忍的杜妮亚形形色色的人都聚集在同一个时间同一地点;故事的发生就如同只有一个时间节点被切开,没有事情的过去和未来,所有的一切都在这个时间点上被统一释放出来,这些皆体现了复调小说共时性的特点。这样的创作手法使《罪与罚》的体现了作家多元化和同时并存的思想。故事被描述的十分细腻而精彩,作品更有张力,阅读起来更具紧张感,作者不再重视历史发展的纵向逻辑,而是习惯于把不同的材料分散在同一个平面进行比较和对话,这样就为我们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读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看到得更多,思考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