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师曾的《我在美国当农民》(上)

昨晚说好的,今早开会的时候送书过来,可过了两个小时了还没有动静。昨晚加班后,一起回家,谈起这本书。峰哥家是六楼,断绝了去他家取书,夜读的念头。

今早送走了亲爱的安德烈,快十点的时候,峰哥才把书送来。

急切拿书来看,被称为“唐老鸭”的唐师曾照片出现在我面前,戴着眼镜,条格衬衣,右肩有照相机,左兜衬衣口袋有钢笔,左腕有手表,短发、阔鼻子的眼镜哥,他在微笑,嘴略歪,牙齿不甚整齐,想到法师。

翻开书皮,看到三个人的名字和三段话,人分别是萧乾、张中行和季羡林,内容大致是,组织上的安排原是要“唐老鸭”站在黑板边执教鞭的,北大毕业的他能拿相机和笔,改革开放后考进北大的小弟弟有冒险精神,也有北大的“叛逆”精神,他想促进人类文化交流和保护地球环境。

萧乾是谁?百度后内容如下: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原名萧秉乾、萧炳乾。北京八旗蒙古人。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先后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燕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1931年到1935年间,萧乾和美国人埃德加·斯诺等人编译了《中国简报》、《活的中国》等刊物和文学集。1935年他进入《大公报》当记者。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是二战时期欧洲战场中国战地记者之一 。还曾采访报道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事件。

1949年后,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工作。1995年出版了《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次大战》,译作《尤利西斯》获第二届外国文学图书三等奖。萧乾的小说中带有自传性色彩,很多作品是自己童年经历一定程度上的反映。

萧乾晚年的散文,叙写风格多变,年代跨度大,内涵丰厚瓷实,揉进了丰富的人生体验、深厚的人文知识和浓郁的情感意趣。其散文倾心诉说、平等交流的感觉比比皆是,没有训教、张扬、故作深沉和有意为之的炫技。已经肃然起敬,谁有萧乾的书,是否可以借我看看?

张中行是谁?百度内容如下:张中行(1909年1月7日-2006年2月24日),原名张璇,学名张璿,字仲衡,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三人又与邓广铭合称"未名四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2006年2月24日凌晨2:40左右,张中行在北京解放军305医院安然辞世,享年98岁。开始没理由的相信,这本书能好看!

季羡林听说过,百度内容如下: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祝老人家一路走好,真想问问您,那么多语言,都是怎么学的呢?(未完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