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在布鲁克海文和米尔斯共享一间研究室。米尔斯是那个时候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克罗尔的研究生,即将拿到博士学位。杨振宁正好那时开始研究他一直感兴趣的场论问题,他将他的想法说给米尔斯。两个人因此开始合作研究这个问题,并写成一篇重要的论文,这就是后来所谓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个理论随着20世纪70年代实验和理论物理的逐渐发展,成为20世纪几个最重要的理论物理架构之一。也奠定了杨振宁一代物理大师的地位。
1954年,美国政府剥夺了奥本海默接触国家机密的资格,甚至赶尽杀绝地想将他由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赶出去。这一来触怒了高等研究院的成员,包括戴森、爱因斯坦、派斯和杨振宁在内的所有26位永久成员都在一份声明上签名,公开表达对奥本海默的支持。经此打击,奥本海默直到1967年去世,都没有恢复往昔的风采。
这一年,杨振宁在布鲁克海文一年的工作结束以后,他回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看望病重的费米。杨振宁和许多人都怀疑,费米是因为做实验不小心吸入了有害物质而伤害到了健康,那个时候费米才54岁。这次探望后不出三个月,费米就去世了。
费米去世之后,芝加哥大学空出来一个教席,他们想再请杨振宁回去。杨振宁那时和李政道有密切的合作,所以在芝加哥大学邀请他回去的时候,他要芝加哥大学也一并聘请李政道,后来杨振宁并没有回到芝加哥大学。那个时候,李政道去了哥伦比亚大学做助理教授,他们定下一个互访的办法:每个礼拜有一天杨振宁到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则在另外一天到普林斯顿或者布鲁克海文。这种密切的合作,产生了丰富而杰出的科学成果,并且促成两人在1956年合写了一篇论文,挑战弱作用中宇称守恒的定律,并使他们在1957年成为最早得到诺贝尔奖的两个中国人。
杨振宁和李政道在物理科学上的合作,曾经是比较缺乏合作传统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中的一桩美事。杨振宁自1949年就一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李政道也曾三度在那里访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院长奥本海默就常讲,光是看到杨、李二人一同走在研究院里,就让觉得骄傲。
杨、李难得的合作关系终究不能持久,在得到诺贝尔奖之后5年,也就是1962年,两人终于吵翻分手。李政道很快离开当时访问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回到哥伦比亚大学。1966年,杨振宁也离开他待了17年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应邀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开创一个全新的理论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