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末,我引导学生预习了八下《诗经》中的两首诗:《关雎》和《蒹葭》,也给学生讲授了一些《诗经》的知识,比如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诗经的内容:风、雅、颂。诗经的手法:风、雅、颂。还有《诗经》的重章复沓,叠音词,等等。
但是在学生背诵之中,重章复沓的句子,学生往往容易张冠李戴,前后混淆。比如说《关雎》中的“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蒹葭》中的“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前后几句中间只换了一个字,怎么样才能够准确地记住他们这每一个字的先后顺序呢?有没有什么规律可以借助记忆?带着个这个问题,我也进行了下水记忆背诵,我们老师跟学生一起写作文,叫做下水作文。老师跟学生一起背诵课文,我把它叫做下水背诵。有时候与学生一起背着背着课文就有惊喜的发现。这两首诗以前也背过,但是久了也生疏了,这次的背诵我是带着发现秘密的心理,发现规律的心理来进行背诵的。背着背着一会儿我就背熟了,同时我带领三岁多的小儿子也进行背诵,不久,小儿子也背熟了。
突然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果然这几个字之间先后顺序是有规律的。我想把这个秘密直接告诉学生,突然我转念一想,会不会学生中也有聪明者?能够一下子就发现这个秘密呢?第二天上课,课前的三分钟背诵之后,我神秘的告诉大家,前面我抽背的时候,有的同学重章复沓的句子容易出错,但是我发现了个秘密可以避免出错,请大家也思考这个秘密是什么?经过了一会儿的沉默,全班背诵最快的同学,洪允哲同学,小声的说了一声,我马上抽他起来,让他大声地告诉大家他的秘密。这个学生太聪明了!他想的居然跟我发现的一模一样。大家现在猜到了吗?这个秘密是什么?
下面我就来告诉大家,比如《关雎》一诗中“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中“流、采、芼”三字的声调分别是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同理,后面的“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中“求、友、乐”三个字的声调也分别是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这个规律找到之后,大家想想,重章复沓的这三句话,就不会前后颠倒,张冠李戴了。附《关雎》一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我马上让学生又共同去找《蒹葭》有没有这个规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大家阅读了一下《蒹葭》之后,有同学立即举手说这个没有什么规律呀,“苍、萋、采”前两个的声调也是一样的呀,怎么来分辨他们哪个先哪个后呢?我不置可否?目光投向其他同学,看其他同学能不能够发现规律?马上另外一个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起来兴奋地说,他发现了《蒹葭》一诗也适合这个规律:大家看第一节中的“方、央”读第一声,第二节的“湄、坁”读第二声,第三节中的“涘、址”分别读第四声和三声,通过他们的押韵的字的声调变化,就可以准确的记住他们是哪一节诗。我非常高兴,夸奖了这两位同学,同时告诉他们,《诗经》中这样的诗还不在少数。
如《木瓜》一诗: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中的“瓜、桃、李”分别是1、2、3声,由此声调就可以准确的记住它们的先后顺序。
比如《绸缪》一诗中的“绸缪束薪,绸缪束刍,绸缪束楚”也可以通过他们最后一个字的声调来确定它们的先后顺序。
当然,这个规律也不是万能的,有许多诗还需要我们去找另外的规律去记住它们的先后顺序,甚至有的韵脚需要反过来记忆。即便如此,这个小秘密(规律),已经让我一下子记住了好几首《诗经》中的诗,在重章复沓的句子上不会前后颠倒,张冠李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