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鲁迅和胡适的书

最近在看鲁迅的《朝花夕拾》,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里面的很多人物以前读都是不求甚解,现在重读,理解,才发现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后写的“文”还是很厉害的。最起码比现在我们这些没什么底蕴的人无病呻吟来得厉害。因为那时候的社会动荡,所以觉醒的青年都是新青年,是对社会和国家有救亡愿望的人。今天读了胡适先生的书《四十自述》,发现他也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人。

胡适先生的这本书刚刚才看了开篇,雯我对他的母亲印象最为深刻。他的母亲和父亲相差了二十三岁,母亲嫁人的经历也是曲折,但是看得出胡适先生的父亲是一个好人,深受他母亲的欣赏。但是不行的是遇到了当时的各种革命运动,社会动荡,父亲跟母亲成亲几年后就去世了,他的母亲二十三岁就成了寡妇。但是父亲在跟母亲的临终遗言中说了胡适是一块读书的料,一定要培养他读书。那时候他的母亲情况很艰难,家中一堆跟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母亲作为后母没办法管教他们,财政大权也不在母亲手上,所以母亲仍然能保持性情稳定,努力督促胡适先生学习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以至于胡适先生以后的待人接物都受母亲的影响。他的母亲既是一位严母也是一位“慈父”。我也好久没有这么认真和看进去一些散文类的著作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