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书目:《为何家会伤人》页数:315页阅读法:精读+案例分析
类型:心理学
作者简介
武志红:著名心理咨询师。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致力于用心理学去理解中国式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经典现象,细致入微地揭示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读者遍布世界各地华人区。著有《身体知道答案》《心灵的七种兵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等系列作品,总销量超百万册。
今天我要领读的这本书是《为何家会伤人》
作者武志红,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毕业。自2007年以来,出版了《七个心理寓言》《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等一系列心理学畅销著作,尤其擅长解读原生家庭,
在这本书中,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心理状况都和自己的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首次将家庭领域引入了对个体心理学的研究,“原生家庭”一词也迅速的成为了一个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在书中,他从心理专业的角度,结合大量生动的案例,写到了亲子关系以及夫妻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适合各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借鉴参考。
下面我就从几个关键词去拆解一下这本书,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下这本书的精华。
一:家庭中的爱和独立
记得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世界上如果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满着爱,也懂得分离。心理健康的父母养育孩子,不是为了永远和孩子粘在一起,而是使孩子有能力去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家庭就是一个传递爱的载体,在一个家庭当中,夫妻关系胜于亲子关系排在第一位。只有当孩子从父母身上看到爱,得到爱,才能学会爱。
如果我们一直都给孩子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爱的养育环境,孩子到三岁的时候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客体稳定性和情感稳定性。从而度过去上幼儿园的第一个分离焦虑期。
那么什么是生命之初的爱呢?就是陪伴。孩子三岁以前,妈妈的陪伴和回应的质量非常重要。三岁之前的孩子,最好不要和妈妈有长时间比如超过两周以上的分离。
P63正如武志红在这本书中所说到的:“妈妈这面镜子若打开的很少,而且打开时都是儿童在极力的讨好,那么就已导致一个结果,一个人对别人的反应极度在意”
他说,有的来访者说别人随便的一个批评,都会让自己自己瞬间破碎。有些人之所以在长大后会玻璃心、耐挫能力差……就是因为他在童年时没有得到家长及时的回应和温柔对待。所以他很容易对别人的反应愤怒急躁或是变成讨好型人格。当一个人内在自我非常虚弱的时候,才会对别人的评价显得特别的在意。如果孩子从小在一个心理健康、平等的家庭中长大,就会很容易分清楚,外在的事物和自己内在自我之间的界限,不会将你对某件事的批评=对他整个人的否定,每一次愤怒的背后都是悲伤的防御。
所以我们现在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是因为如果在童年时期的父母,能够给予孩子高质量的关注和回应,那么成年之后的我们,拥有非常独立的自我和稳定的情绪,活出内心的自我。
二、溺爱不是爱,而是“看不见”之痛
在我们的社会上,存在有这样的一种错误的认知,我们经常会说这个孩子太脆弱了,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动不动就叛逆,是一定是宠出来的,但是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思维方式,因为一个人太脆弱,或者说一个孩子太脆弱,并不是说他,得到的爱太多了,而是他得到的关注太少。那么有人说,他的父母很爱他呀,甚至,觉得那是一种溺爱,那么在这里呢,我就要讲到今天的第二个关键词,溺爱不等于爱,而是父母从来没有看见真正的孩子。
先来说一说溺爱这回事,很多家长,都担心怕自己如果给予孩子很多的爱尊重呀,那么把孩子宠得无法无天,或者说是,把他溺爱成了一个熊孩子怎么办?
武志红在书中提到,溺爱根本就不是爱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伤痛,溺爱有两种:一种是,纵容型溺爱。这样的父母不愿意和孩子起冲突,也缺乏和孩子的边界意识,让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么这种孩子长大了之后,很难拥有同理心,在人际关系中一定会碰壁。
还有一种呢是包办型溺爱,比如说父母什么都可以为孩子做,吃的东西,把它全部剥好皮送到孩子的口边,那么穿什么衣服呢?提前一天为孩子选好送到床头,把什么都安排好,你只用按照我的安排去做就可以了。那么这也不是爱,因为这其实是以爱的名义在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利和探索的机会,并且也会摧毁孩子他自我的感受,比如说孩子觉得不冷,但是你一定要她加衣服,孩子觉得不饿,但是你一定要他去吃。
所以,溺爱实际上是,家长,他在满足自己内在的小孩,他是在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而没有看到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也就是说,孩子是没有被看见,这就会带来伤痛。
有溺爱行为的父母其实并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去关注孩子的,成长,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感觉和真实想法,他们的很多行为源自于内心的一种补偿机制,比如说如果他的童年被约束的很多,吃过很多苦头,她就会有了孩子以后拼命的照顾孩子,发誓不让孩子吃苦,看起来是为了孩子,实际上是在满足他内在的需要,把这种需要投射到了他的孩子身上。
而被溺爱的孩子,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常常会升起一种愤怒,因为把他的一切事情都安排好,他其实也就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那么这个时候他就会很愤怒,因为我的探索之路被打断了。这也是我们就是在新闻当中经常会看到,被溺爱被宠大的孩子长大之后,反而会对父母最不好,因为,第一,她在她六岁之前,他所有的需求,父母都可以帮他办的,但是当他16岁,26岁,他所有的需求,父母已经没有能力再给他包办了,这时他的世界就容易崩溃,会产生很强的挫折感很强的挫折感,并且把这种怒火,发泄到父母身上。
所以溺爱并不是爱,他只是父母的自恋。
今天的领读就到这里,希望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学会爱孩子,懂得孩子。让书籍给我们力量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