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大家大家都很熟悉。在首因效应里,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是绝对重要。
在心理学中,名词解释:
首因效应指的是――第一印象主导总体印象的形成。
简单的说就是,你对一个人总体印象如何,往往取决于你对他的第一印象。这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社会知觉偏差,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来,它对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
举个例子,面试中的首因效应
如果一个面试官在一个候选人面前,表现的非常好或差强人意。往往会给这个候选人留下的印象是,这个公司里的人都是这个样子。那么不论接下来的面试官如何满意候选人,如何抛出橄榄枝,候选人都会因为第一印象而作出判断,对这家公司印象打折。但,如果第一印象很好,那么面试官和接下来的复试也好,终试也罢,候选人都会因为首映很好,而觉得这家公司不错,公司里的人都是这样,这些面试官不错。甚至会给如果原本放在平时明显有问题的现象,而本能的为面试官找借口,觉得可能是小失误,可能太敬业没有休息好等等。反之,如果是不好的印象依然。
再举个例子,老师讲课中的首因效应
一个教师第一次讲课非常好,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强有力的,积极的第一印象,那么即使这个教师后面有些课讲得不好,学生们也不会怀疑教师的能力,而是会觉得可能教师没有准备好。相反,如果老师第一次讲课就非常糟糕,那么即使以后的课上得非常好,学生会觉得只是碰巧而已,总体上仍然会觉得这个老师水平不高。
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家阿希(Asch)曾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做过一个实验,他让两组大学生评定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对第一组大学生,他说这个人的特点是“聪慧、勤奋、冲动、爱批评人、固执、妒忌”,六个特征的排列顺序是从肯定到否定。对第二组大学生,阿希仍然用这六个词描述特征,但是词的顺序改为从否定到肯定。结果发现,大学生对被评价者形成的印象,高度受特征呈现顺序的影响。先接受肯定信息的第一组大学生,对被评价者的印象远远优于先接受否定信息的学生。这说明了,最初的印象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除了阿希的这个早期实验以外,后期许多心理学家都做了相关实验(比如陆钦斯在1957年做的实验、卡普兰在1975年做的实验)证明了首映效应的存在。
与此同时,首因效应肯定不是绝对的,肯定不可能永远不发生变化。
比如,在你朋友圈刚发布的信息里看十个朋友,要你说出见到他们的“第一印象”,多半人是“不记得了”,忘了第一次见到他们是什么时候,第一次见面有什么对话或举动有什么印象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对一个人最初印象越来越模糊,这个时候首因效应的作用就不明显了,也就是说,第一印象在你对这个人的总体印象中的地位就降低了。
我不禁要问了,有多少人可以记住第一映像,有这类天赋的人会异常受到欢迎,因为人们本能的渴望被别人记住️。
然后,与首映效应相关的另外一个现象出现了!它叫做“近因效应”。
在心理学中,名词解释:
近因效应是指――在印象的总体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由更大的影响。
近因效应的产生,是因为在形成印象的过程中,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随着时间而淡忘。
有趣的心理实验
心理学家发现,在人们回忆旧信息存在困难,对一个人的判断需要依赖目前情境时,人们就倾向于以最新获得的信息来评价他人,从而产生近因效应。
但是相较于首因效应而言,近因效应远没有那么普遍和明显的。
常见的社会知觉偏差除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以外,还有晕轮效应、预言自动实现效应等等,留在后续解析。
感谢关注,2018你我共同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