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又发现了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终身学习》这本书我只看了不到五十页,就忍不住开始逢人推荐了,看这本书会让人一直忍不住想,“这就是我”。
那么这本书的最开始讲了什么,能激起如此强烈的共鸣?
它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这两者有何区别呢?
固定型思维相信人的智力是天生的,不可改变,所以会把时间花在证明自己”聪明“这件事上。
比如课堂上如果对答案不是100%确定一定不会举手,比如看见困难就会本能逃避不想尝试,只喜欢听夸奖而无法接受任何批评意见。因为这些都会显得自己很愚蠢,而智力是无法改变的,因而愚蠢=失败。这也是为什么拥有固定思维的人更倾向于证明自己的智力,这是他们认为的个人价值的体现。
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智力水平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不断提升,所以不在乎当下的自己看起来是否聪明,更希望能通过当下的努力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更喜欢迎接挑战,与可以促进自己成长的人做朋友,在事情发展不顺利的时候依然拥有坚持不懈的激情。对这些人来说,所有困难和挑战都可以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他们确实做到了。
我对这个理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前一段时间我提到自己是一个思想闭塞的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还立志要开放。今天对照这个理论,我发现,我不仅不够开放,很不幸,我还是一个固定型思维的人。
从小即使如此。还记得小时候爸爸给我出很难的数学题,我从来都是很快就放弃了;课堂上从来不会主动举手,因为害怕出丑;一直坚信自己是一个体育很差的人,所以也极少参加体育运动;上个周末因为无法参加拉丁比赛就万念俱灰,感觉失去了整个世界一样绝望,还特意早下班去撸串排解心情,等等等等。
如果我是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我就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难题做到满头大汗依然乐在其中;上课的时候永远都是第一个举手,说错更好,可以被及时纠正;正是因为体育差才要多参加锻炼,追求更高更快更强;遇到一点挫折,立刻思考对策,想办法避免同样的情况出现。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我是否相信我可以变得更好。
如果我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好,我就会在觉得自己记忆力差时想办法提升记忆力;觉得身材不够好就去健身,皮肤不好就去花心思保养,而不是埋怨没有好基因。
一件事做不好往往不是因为潜力不够,而是因为遇到困难就以为自己没有天赋,从而放弃了努力。
就拿写作来说,今年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写作能力差,我认为自己没有这个方面的天赋,比如我学生时期写作文特别艰难、高考作文分数也不高、大学写作依然水平一般,所有事实都强化了我对自己写作天赋不高的认知,这个认知也会带来更多类似的结果。
而当我坚持日更之后,每天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一篇作文,还收获了很多读者,很显然,我的写作能力提升了一大截。我不再关注自己是否具有写作天赋,而是每天都在思考要分享的观点,以及如何更好地阐述。这就是向成长型思维转变的第一步。
我很高兴现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固定性思维的人。这个认知定义并解释了很多我的问题,也会是我向成长型思维转变的关键节点。
写下来与大家伙共勉。欢迎对号入座,我们一起培养成长型思维呀~
365天,每日更新之14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