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有多长》一课,实际上就是如何求长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了解长方形特点学会了测量,了解一些测量单位,并对周长已有了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己试算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明确不管用哪种计算方法,都是求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总和,使学生熟悉长方形的周长概念。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的点滴反思。
一、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是学 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既符合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根据这一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结合“迎新年联欢会”淘气要布置教室,让同学们给长方形的黑板贴花边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理解“要知道需要多长的花边,就是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在课堂上,当我提出“应该怎样才知道花边有多长?”这问题时,学生马上提出:量一量就知道了。我反问:“那能通过计算确定要买多少花边吗?”“能,只要量出一条长和一条宽是多少就可以了,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顺理成章,我高兴地给出: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那可以怎样求花边长,让学生先自己试试,再汇报,对比每个同学的想法:这样做可以吗?谁的方法更简便。通过交流合作,让学生在一起探讨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样,思维因有“摩擦”而碰撞出美妙的火花。这样不但加深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并由此展开了对求周长的策略的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
这节课在总结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后,我不是硬性地规定学生一定都要用最简便的方法计算,而是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习,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断发展。
三、算理的理解是课堂该唱的主题曲。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如果我直接给学生一个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一节的强化训练也可以让学生把相应的知识巩固下来,但这是下策。因此,我决定利用多媒体对一组长与宽的和刚好是周长一半,清晰地展现在屏幕上,利用直观的表象,让学生看透,说透“长加宽”只不过是周长的一半,如果要求周长,必须还要乘2。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后续的练习中,对周长问题的解决显得轻松自在,应该把功劳归于强化、细化对教学重点的理解。
四、分层练习,逐步深化。
一堂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幕”,更要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只有情节精彩、余味无穷,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深入,积极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让学生在探究中丝毫没有“累”的感觉,把兴趣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练习时尽量使学生“走出”课堂,“跳出”文本,回归生活,在课堂与生活之间架起一道彩虹,采用如下四部分:第一:判断题;第二:利用公式求周长;第三:一块靠墙的长方形土地,给出它的长和宽,让学生计算要围多长的篱笆;第四:引导学生把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变成长方形后,再计算其周长。
五、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
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始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朋友关系、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总之,今天的教学不再是教师精心设计教案的演绎过程,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告知”,而是一种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实实在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使学生在亲历实践的体验中,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