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熟《声律启蒙》卷一“一东”、”二冬“部分的第一段后闭卷填空,填完后再对照原文修改。(要有闭卷填空的过程,不可照录)
回答: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朗读五遍,三个小时后,填错的有:(鸣蛩 ) (秋天塞外雁)
写一两段话(如回忆一个场景),其中包含有触觉、嗅觉、味觉和身体感觉中的至少三种感觉。
回答:
记忆中第一次体验生不如死的感觉是晕车带给我的。
那个时候刚上中学,需要住在寄宿学校,一周只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需要搭一辆破旧的大巴车。
我是从小有晕车毛病的,晕的最厉害的就是初一上学第一周回家那次。
现在想来,原因有三:天热、人饿、山路陡。
农历八月天,处暑接近尾声,秋老虎开始猖獗,我和一众同学簇拥着挤坐在破旧的汽车椅上,一手遮挡太阳光透过汽车玻璃的折射,一手拿着书本做扇子用。10人载客量的大巴车呼啦坐满近20人,有一多半是十四五岁的学生。
司机师傅开了天窗,但是热气并没有减多少。车子还没开动,我就感觉汗水从额头隐隐渗出,耳边有孩童嬉戏吵闹声、大人拉话声,司机吆喝“做好”声,这样的挤、吵、热,三方合力,在大巴车开动的一刹那,将车内热度推向高潮。
我深知自己有晕车的毛病,在车辆开动后便不再说话,屏气凝神对抗“晕车”,可惜,天不遂人愿,车开出大约20分钟左右的样子,便开始头晕恶心,全身燥热到呼吸发滞。我想深吸一口气定定神,可吸入的却是汗臭、汽油、烧焦皮混合的奇怪味道,从这味道进入鼻腔的那一刻,我就懊恼着试图让它退出来,谁知一发力,反倒使它更快速的侵入肠胃,一时间胃里翻江倒海,不到三秒钟就涌到喉咙边,尽管自己午饭有意吃了五成饱,依然清楚地感觉到嚼碎了的西红柿、辣椒、豆角的存在。
当然不能吐出来,可咽下去也是我所不愿的,无奈之余只能僵在那里,任它自发上下,如此放任的后果便是头晕更甚,恶心更烈,一时间生不如死,心下想:司机是不会顾及到为一个晕车女孩停车的,那么车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