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建筑工程行业,BIM技术将是一次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它将彻底改变建筑工程行业的管理模式,这一点早已成为行业共识!然而,历经十年的发展,虽有建筑产业数字化的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支持,学术机构的理论研究,企业的自主探索和创新,却仍未能让这项技术真正落地开花,反入窘境。
一是经验文化之窘。建筑咨询业这种脑力劳动崇尚的不是创新而是经验。大多数人大部分时间都干着近乎单一且重复的脑力劳动,并逐步将其总结成定式、规律,并形成自身的经验文化。这种经验文化是创新的最大桎梏。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5篇论文,挑战牛顿的经典力学,提出相对论,打破了以太、质量和能量,时间和空间,引力这几个逻辑奇点,那一年他仅26岁,没有太多的经验可言。而之后的几十年,爱因斯坦却一直在批判和反对他参与建立的量子力学,经验让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顽固派。他晚年说过“命运让我挑战权威,却又可悲的把我变成了权威”。
BIM技术的核心是信息的流转和共享,模型是信息的载体,模型的源头在设计单位,模型的质量决定了BIM技术的应用价值。目前大部分设计院的所谓BIM仍然是先进行二维设计,然后通过翻模实现三维模型,再进行碰撞检查和优化设计,这实际是伪BIM技术,其作用对有经验丰富,功底深厚的传统大设计院意义不大。就好像修好了铁路,却只是增加几匹拉车的马。极少数设计院在尝试直接用三维软件进行模型设计,出图。开启BIM2.0时代,这是一次勇敢的自我革命。虽然在起步阶段很艰难,但是未来的指数级增长是可以预见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院规模和体量越大,底蕴越深厚,就越会被经验所谓,更难突破自身的障碍,进行技术革新。
二是资本需求之窘。市场经济告诉我们科学家和创业者凭兴趣搞创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加快形成市场,需要资本把技术发展的市场要素识别出来,并且提前置换出来。简单点说,就是要打破经济发展投入、产出的自然平衡状态。或者说,提前支付新技术使用的“迁移成本”。例如,对新能源汽车的各种补贴和绿色政策,就是典型的提前置换发展要素。
用三维软件直接完成model,接下来就是information的流动和应用,这就是BIM3.0时代。这也是整个BIM技术应用的核心,数据加工,清洗后,在参建各方流动,可以打破信息阻塞,权责模糊等现象,实现集约化管理。至此,原有的设计,监理,造价咨询间专业壁垒轰然倒塌,专业门槛降低,咨询一体化水到渠成。这个过程“习惯迁移成本”很高,软件开发的成本很高。建筑行业并不缺钱,但是极度缺乏风险资本。风险资本带来的不仅仅是钱,更多的是其背后的商业运作的模式。投资家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产品,才知道如何用资本把新的技术应用推广应用。
三是创新发展之窘。各大峰会、论坛谈及BIM技术的落地难的原因,总是归咎于没有资本、没有人才。然而,市场经济告诉我们,饼能做得多大,取决于如何分饼。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拜杜法案,就是鼓励商业去识别,开发那些束之高阁的专利技术,而且商业开发与专利持有者的分成比例达到罕见的99:1,也就是说商业资本拿走99,而专利技术只拿1。拜杜法案把美国大量的专利迅速的推向应用,也成就了美国的商业科技的霸主地位。BIM技术应用中,软件开发成本很高,使用成本也极高,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如果把BIM技术为社会带来的价值增值作为一个大饼,那么软件开发者大大降低其销售价格,而从软件推广使用,创造的社会价值中分得一小杯羹,这种商业模式才足以吸引资本和外来人才加入。
资本识别、企业自主、政府扶持,将BIM迅速落地开花,提升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实现建筑业升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