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之窘

    对于建筑工程行业,BIM技术将是一次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它将彻底改变建筑工程行业的管理模式,这一点早已成为行业共识!然而,历经十年的发展,虽有建筑产业数字化的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支持,学术机构的理论研究,企业的自主探索和创新,却仍未能让这项技术真正落地开花,反入窘境。

    一是经验文化之窘。建筑咨询业这种脑力劳动崇尚的不是创新而是经验。大多数人大部分时间都干着近乎单一且重复的脑力劳动,并逐步将其总结成定式、规律,并形成自身的经验文化。这种经验文化是创新的最大桎梏。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5篇论文,挑战牛顿的经典力学,提出相对论,打破了以太、质量和能量,时间和空间,引力这几个逻辑奇点,那一年他仅26岁,没有太多的经验可言。而之后的几十年,爱因斯坦却一直在批判和反对他参与建立的量子力学,经验让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顽固派。他晚年说过“命运让我挑战权威,却又可悲的把我变成了权威”。

  BIM技术的核心是信息的流转和共享,模型是信息的载体,模型的源头在设计单位,模型的质量决定了BIM技术的应用价值。目前大部分设计院的所谓BIM仍然是先进行二维设计,然后通过翻模实现三维模型,再进行碰撞检查和优化设计,这实际是伪BIM技术,其作用对有经验丰富,功底深厚的传统大设计院意义不大。就好像修好了铁路,却只是增加几匹拉车的马。极少数设计院在尝试直接用三维软件进行模型设计,出图。开启BIM2.0时代,这是一次勇敢的自我革命。虽然在起步阶段很艰难,但是未来的指数级增长是可以预见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院规模和体量越大,底蕴越深厚,就越会被经验所谓,更难突破自身的障碍,进行技术革新。

    二是资本需求之窘。市场经济告诉我们科学家和创业者凭兴趣搞创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加快形成市场,需要资本把技术发展的市场要素识别出来,并且提前置换出来。简单点说,就是要打破经济发展投入、产出的自然平衡状态。或者说,提前支付新技术使用的“迁移成本”。例如,对新能源汽车的各种补贴和绿色政策,就是典型的提前置换发展要素。

    用三维软件直接完成model,接下来就是information的流动和应用,这就是BIM3.0时代。这也是整个BIM技术应用的核心,数据加工,清洗后,在参建各方流动,可以打破信息阻塞,权责模糊等现象,实现集约化管理。至此,原有的设计,监理,造价咨询间专业壁垒轰然倒塌,专业门槛降低,咨询一体化水到渠成。这个过程“习惯迁移成本”很高,软件开发的成本很高。建筑行业并不缺钱,但是极度缺乏风险资本。风险资本带来的不仅仅是钱,更多的是其背后的商业运作的模式。投资家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产品,才知道如何用资本把新的技术应用推广应用。

    三是创新发展之窘。各大峰会、论坛谈及BIM技术的落地难的原因,总是归咎于没有资本、没有人才。然而,市场经济告诉我们,饼能做得多大,取决于如何分饼。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拜杜法案,就是鼓励商业去识别,开发那些束之高阁的专利技术,而且商业开发与专利持有者的分成比例达到罕见的99:1,也就是说商业资本拿走99,而专利技术只拿1。拜杜法案把美国大量的专利迅速的推向应用,也成就了美国的商业科技的霸主地位。BIM技术应用中,软件开发成本很高,使用成本也极高,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如果把BIM技术为社会带来的价值增值作为一个大饼,那么软件开发者大大降低其销售价格,而从软件推广使用,创造的社会价值中分得一小杯羹,这种商业模式才足以吸引资本和外来人才加入。

    资本识别、企业自主、政府扶持,将BIM迅速落地开花,提升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实现建筑业升级的梦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周六上午,广州暴雨倾盆,雨水打在大巴上,嘎嘣脆直响。盯着窗外车水马龙,突然想起写作第一天书友群里讨论了一番的正负能...
    Daisy_六六阅读 333评论 1 4
  • 下午上课时候不想听课在看之前断断续续看着的安东尼的红 总觉得和他写字断句略有相同可能不同意思的几个句子连成了一长串...
    司俽俽阅读 248评论 0 0
  • 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个个都无比焦虑。 孩子该上幼儿园的,找不到幼儿园。“幼升小”“小升初”的规则变来变去,越变越怪...
    阳光下的咖啡豆阅读 340评论 0 1
  • 昨晚艳子老铁这样说,社群的意义在于可以挣脱现实环境束缚找到自身价值,可以在累的时候有停留的港湾。 昨晚看到奕晴的分...
    遇见小yun阅读 181评论 0 2
  • 爱情中没有谁对不起谁,只有谁不懂得珍惜谁。这句话是诗名先生10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也有可能是别人说的诗名先生读到的...
    何时再出发阅读 159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