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一”中赓续伟大抗战精神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战进程中,中国人民孕育出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跟着总书记的讲述,回溯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从“一位母亲、一封家书、一位军人、一副对联”的“四个一”中汲取奋进力量,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破浪前行、勇毅担当。


从“一位母亲”的舍家为国中,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北京密云县的邓玉芬,是一位普通却伟大的母亲。她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最终他们全部战死沙场。面对侵略者的铁蹄,邓玉芬毫不迟疑,一句“在打鬼子这件事上,绝对不能含糊”,尽显中华儿女“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坚定抉择。她叮嘱孩子“记住,咱们是中国人”,传承的是刻在民族骨子里的家国认同。丈夫与孩子相继牺牲后,她擦干眼泪,拿起镐头种粮、举起针线做军鞋、围着鏊子做饭,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支援抗战的重任。临终前,她那句“埋在大路边看孩子们回来”的嘱托,将对家人的思念与对国家的忠诚刻进了血脉。这份“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今天,我们回望邓玉芬这位母亲,就是要从她舍家纾难的伟大情怀中汲取精神力量,把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

从“一封家书”的生死抉择中,砥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赵一曼这封绝笔家书,是总书记提及的“感人至深”的精神坐标。她遭受日寇八九个月的酷刑,鞭子抽烂皮肉、老虎凳压断骨头,却始终以钢铁意志保守秘密,用生命诠释了“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的气节。这封家书,没有儿女情长的缠绵,只有为国牺牲的坚定;没有对死亡的畏惧,只有对后代的期许。它早已超越私人情感,成为中华民族“视死如归、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精神符号。重读这封家书,我们更能理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风骨,要从这份生死抉择中砥砺民族气节,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风险挑战,始终保持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以“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守护国家尊严与民族大义。

从“一位军人”的绝境坚守中,凝聚“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总书记对杨靖宇将军事迹的讲述,令人热泪盈眶。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在数倍于己的敌人围堵下,杨靖宇带领抗日武装浴血奋战,用生命践行“不赶走侵略者,绝不回头”的誓言。连目睹其牺牲的日寇岸谷隆一郎都在遗书中感叹:“中国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这份“绝境中不放弃、危难中不低头”的坚守,正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英雄气概的最好证明。今天,我们缅怀杨靖宇将军,就是要从他的坚守中汲取英雄气概,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干劲,攻克前进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

从“一副对联”的全民心声中,汲取“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抗战到底”。这副总书记提到的华北庄户人家的对联,道出了全民抗战的共同信念。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最长、牺牲最大,但始终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这副对联里,没有豪言壮语,却写满了普通百姓“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没有惊天动地,却凝聚了全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磅礴伟力。品读这副对联,我们更能明白“人心齐,泰山移”的深刻道理。当前,我们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未如此之近,更要传承这种“全民一心”的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合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