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不治,拖着拖着,就死了。
有好项目不开始,拖着拖着,就黄了。
该说的话没说,拖着拖着,就不想说了……
拖延,是一种习惯,久而成疾,类似癌症,终身不愈。
所以,当拖延还只是习惯的时候,赶紧治,别拖成了病,就不好了。
拖延,人人都会有,只是轻重不同。
很多拖延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比如:做作业。
很多小孩,放学回家,一定要先玩够了,再写作业。
可是,玩儿,哪有够的时候,所以,写作业的事情,就被一拖再拖,最后被家长逼着,哄着,完成了作业,有量没质。
还有很多拖延的习惯,是在工作中养成的。
比如一件工作,紧急且重要。但是不好做,也不愿意做,很多时候还不敢做。于是,开始找借口,今天太累了,明天还得去办另外一件事,后天还要招待一个朋友……
这种拖延,本人也是知道的,于是,一种叫做焦虑的情绪就出现了。
跟朋友喝酒的时候,想起没有做好的工作,酒就变得特别苦涩,喝一杯,再喝一杯,喝着喝着就醉了……醉了,当然得睡一觉,睡着那一瞬还在想,那个事儿还没干啊,焦虑,焦虑,焦虑……
若干天后,风云变化,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或者时机已经错过,原本非常紧急且重要的事儿,已经无需再做。长吁一口气,终于解脱,可是,同样的剧情,还会重演。
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就这样被一拖再拖,不断弱化,最后不了了之,一事无成。
拖延的习惯,就是这样养成,并不断积累成疾的。
既然这是病,得治,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治?
每个人对拖延的解读不一样,感悟也不一样,就我个人而言,做到以下三点,拖延的习惯不治而愈。
1、马上脱离舒适区域。
所谓舒适区域,就是做事情不再动脑袋,不再担忧和焦虑。一切都顺利,自我感觉良好。舒适,是懒惰的温床,会在不知不觉中,滋生出拖延的习惯来。我本人有三年的时间,工作生活都很稳定,那时候,什么事儿都不着急,今天没做完的,随便找个借口,明天做,拖延了一次,就可能拖延第二次,借口不同而已。一旦你从这种舒适区域中脱离出来,就会产生紧迫感,推着你去完成你不想做的事儿。外力,首先狠狠地踢了你一脚。接下来,就是自我的改变了。
2、敢于担当,不怕追责。
很多被拖延的事情,都是紧急而重要的,一旦做了,就事关重大。不敢担当,害怕追责,只能用拖延的方式来逃避,最后的最后,你什么都没做……你以为自己不必负责,岂不知拖延本身就是最大的过失。改掉拖延的第二步,就是在心理上敢于承担,敢于在事情做败的那一瞬站起来说:这事儿我干的,我负责。敢于承担,就不怕去做了,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3、列表推进,一事一毕。
不管是家事还是公事,都是一系列的小事。列出轻重缓急,一件一件地解决,解决一个,在本子上画掉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感,让做事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关于这一点,很多书上都有详细阐述,不再赘述。
总之,拖延,是一种恶习。改掉,从你下定决心的那一刻开始。
如果不想死,有病抓紧治。
事情不想黄,有想法就去实施。
有些话,想说,一定要想想是否合适。老天爷给了你俩耳朵,一张嘴,就是让你少说多听。因为事情做错了,还可以修正,话说出来,就再也收不回了。
所以,在语言上懒惰一点,还是要的。少说,多做,不怕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