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黑龙江省桦川县城的东边,从西宝山村起,东至九阳村,南到梨树村,北至前进村老山头这一片岗地,分南岗、中岗和北岗,早些年间人们叫它三道乌龙岗,新城镇的乌龙村因此得名,新城镇永红村就坐落在中岗中部偏南的位置。一九八七年,宾县宁远镇七十五岁的刘姓老人就说过,当年他年轻的时候曾到过这里。并说这里叫三道乌龙,当年到过下江的人一般都知道这里。

           在三道乌龙一带,也就是现在桦川县新城镇、梨丰乡一带,百八十年前从宾县到这里来的人比较多。夏季走水路,宾县在松花江的上游叫上江,这里在松花江的下游叫下江。一九三六年九月十八日中共下江地委成立,史料已有记载,下江泛指松花江下游的广大地区。三道乌龙一带的人们把去松花江上游的地方(包括吉林省)叫去上江,松花江上游的人们把去下游叫去下江。三道乌龙这片热土养育着这里一代代的人们,这里的肥田沃土是大自然赐予人们赖以生存的优越的条件。

           自打我祖父从宾县来到三道乌龙这块宝地,我们张家在这里生活了近百年。在永红村虽说不是先来早到,但是这里有我们张家祖辈九十年前开垦的良田。我们张家虽说没为永红村做出过特殊贡献,但是也为永红村的建设和发展出过力、流过汗,张家上下五代人从没做过坑害永红村的事。我离开家乡近三十年,依然熟悉这里的每一块土地,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的村屯的模样。这些年来耳闻了许多永红村历代先贤艰苦创业的故事,也曾经历过永红村的发展,参加过永红村的建设。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那一段段非凡的经历,时时展现历历在目。多少次的回想,多少次的沉淀,永生难忘。

         早就觉得有为永红村写点儿东西的必要了,无奈生计所迫,无法付诸笔端。几次与同乡、同学相谈往事,都说故乡应该留下纪念,故乡的历史值得一写。自知能力不足,不敢贸然应承。二0一二年春节后回乡在哥哥家小聚,又谈起此事并说出了同乡、同学的想法和愿望。哥哥说:“明远屯(永红村)的事你不写,再就没人写了,再不写就失传了。”记得有人说过,一个民族没有历史,就没有文化没有精神,这个民族的前途是危险的。是的,对于一个村又何尝不是这样,对于一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的财富再多,他不懂得历史,没有文化,没有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精神,他的生活也不过是浑浑噩噩,也只能说他是装钱的箱子或是赚钱的机器。金钱能换来各种物质,却换不来历史形态;金钱能换来文凭,却换不来文化水平;金钱能换来精神上的刺激,却换不来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品位。一个人虽然经济不是很富有,但是他懂历史,有文化,有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品位。他就可以去影响更多的人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创造更辉煌的历史和更灿烂的文化。我笃定信念,决心成此一举。“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高渠”。本想与同辈共成此事,谁知诸君心有别务,只好独担此任,坎途孤行。“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在搜集资料及史实认证的过程中,就有人问我“你写这个上边给钱那?”“你写完能得不少钱吧?”“写这个干啥,陈糠烂谷子的翻腾它干啥。”“尽整这没有用的,给你闲的。”谁能理解,这是一份情结,此生必成。为了搜集资料认证史实,访问了北到宝泉岭管局、南到双鸭山农场、西到佳木斯市、东到富锦市、抚远县的许多地方的史实当事人及家属或知情人,有时为了某一史实一个人都访问了几次。得到了孔宪富、冀宝山、苑德芳、王淑珍、汤守贞、杜桂琴等老一辈历史当事人;杨俊田、张绍忠、赵宝文、韩贵、李洪印等见证人;靳喜斌、吕长河、陈国昌等各届村级领导;谭凤祥、李洪祥、赵玉太、杨淑青、宋俊坡、孙宝和、刘发等当事人家属及知情人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黑龙江省新闻出版集团及编辑部、出版社、富锦市档案局、县志办、桦川县党史办、桦川县档案局、桦川县国土资源局、桦川县水务局、桦川县环保局、桦川县民政局、新城镇中心校、永红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等单位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认为有一些人和事,虽然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人都不在了,但是还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另一个空间里,或者还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那些经历或了解这一切的活着的人们。这个空间就是人们的脑海就是人们的记忆,这些记下来的真人真事就是历史。历史只有记录下来才能得以传承,历代先贤创建的业绩和精神风貌才能得以永存。历史本身就是故事,本次所搜集的许多史实资料,都是以我母亲及其他老辈人讲述的故事为脚本,进行证实整理而形成的。就这样证实——〉整理——〉发现——〉再证实——〉再整理,通过访问、搜集、认证、整理集少成多,最后形成了所需要的资料。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的当事人和知情人都已过世,有些史实所叙难免疏漏和偏差,恳求各位谅解。

           写永红村的历史就得写明远屯,写明远屯就得写明远堂,写明远堂就离不了谭家。所以第一个访问的就是永红精神的创始人谭发福的曾孙谭凤祥,他是离开明远屯(永红村)比较晚的谭家人。自二0一二年二月二十八日起,历经四年的访问、搜集、证实、整理、归类、拟稿、打字,至二0一六年四月三十日完成初稿。所写内容自带题目,顺其自然本作品取名《永远的记忆》

           永红村这块热土养育了我,幼年时起就得到乡亲邻里的许多帮助,恩德此生难忘,这份情铭刻心中。我不会赚钱,无能力给永红村创造福利和财富;没当过村县、乡以上的官员,不能为永红村争取来上级的优惠政策;也当不了英雄,更不能给永红村带来荣誉。但是我有记忆、有梦想和愿望、有意志和决心,有一颗热爱故乡的赤诚的心。传承永红村的历史与文明,弘扬永红村的文化与精神,是我辈的责任,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永红村的百年历史本人就经历了六十多年,我不写谁写,我不做谁做,叙写永红村的历史舍我其谁也。当从心底里接过这副担子时,自知责任重大,也感到了担子的分量。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哪怕闲谈也不放过有关的资料线索,有时忽然想起某件事或某人的某句话,就赶紧记录下来怕再忘掉。有时深夜醒来偶有所想也要记完为止。为此特有心得:做一件事情,如果有信心和毅力专注执着甚至达到走火入魔的程度,这件事就会有进展,就会有成功的可能,关键是要有恒心。永红村人杰地灵,人亲土也亲,历代先贤艰苦奋斗创建了百年的基业,创立了永红村的历史、文明、文化、精神,值得写值得记。

           本人一改现代史记的习惯写法,以自己的方式将史实资料进行分类,按几个部分以叙事的形式叙写史实。本人无意褒贬任何人,只为通过记录以书面的形式再现永红村当时真实的历史。在史料的整理叙写过程中或可带有某种观点意识的偏差,如有勃他人敬请见谅。本人旨在通过记录史实,传承永红村的历史文明,弘扬永红村的历史文化与精神。甘费心力完成此作,以告慰先世,传承历史,了却一桩心愿,也不枉做一回永红人。

           永红村历经百年沧桑,世纪更替时代变迁,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现代的永红人会把永红村建设得更加美好,永红村的历史会更加灿烂辉煌。


二0一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于东河乡九阳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雁南飞兮 一 那年寒假,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路面速结冰冻,封锁住了东嘎村通往沙场镇的那条柏油马路。 ...
    雁南飞兮阅读 6,208评论 3 8
  • 夜幕 喝了些许红酒 血液又燃起情绪 我 走出家门 如同一只野狗 独自行走在香江的角落 没人认识我 我也不认识旁人 ...
    云在雨的那一边阅读 3,051评论 0 2
  • 本文转自我的博客 使用localtunnel测试本地应用 有时候开发 web 应用需要与第三方 api 交互,需要...
    济丰阅读 4,385评论 0 0
  • 2019年5月6日 星期一 阴转小雨 今天第二节下课,我和圆圆商量好要去考二级了,我们就一起去郑老师办公室哪...
    乐乐可艾阅读 1,261评论 0 0
  • 从小到达,我总是想把事情做好,于是我很刻苦。我取得的成绩大多数是因为我很勤奋、很刻苦。 可我一直以...
    刘称莲阅读 3,00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