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筠心 图/网络
自古以来,最能让人产生沧海桑田情怀的地方,莫过于南京城。文人学士金陵怀古,写下的诗词数不尽数。李白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据说南京在很久以前,就被发现有王者之气。楚威王为镇王气,埋下金人,因此有金陵之名;到了秦始皇,为阻断王气,挖掘秦淮河。
难道是这些措施显灵吗?说来奇怪,定都南京的朝代皆为短命,统称六朝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后来的南唐,近代的太平天国和民国无一例外。最不可思议的是,明朝的皇帝只在南京待了两任,就迁都北京,否则,不知会不会也短命呢?朝代更迭频繁,太多的兴亡故事,使人睹景生情,平添伤感。《宋词三百首》收王安石的桂枝香,就是一首金陵怀古词,全词如下: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改革家,受神宗赏识,推行改革,在一片声讨中,两次拜相,两次罢相,经历可谓坎坷。晚年王安石退居南京,潜心于学术,这首桂枝香或许就作于退隐时。词上片描摹了一副故国晚秋图,下片则感慨六朝衰亡的史实。门外楼头引自杜牧的诗“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借指隋将灭陈,六朝终结。后庭遗曲指陈后主作《玉树后庭花》,其词靡丽哀怨,后人称之为“亡国之音”。结尾巧妙地改编了杜牧的诗为己用,杜诗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最后扬起的这句似有意若无意,带点警示的味道。而那时距离金兵攻破汴京,北宋灭亡,不到五十年。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消说,文章肯定是好的。他的诗说理味比较浓,但退隐后,也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佳句。词虽然不多,却也精彩,洗尽五代以来绮靡词风。杨湜《古今词话》曰:“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王安石二十出头,便以第四名进士登榜,颇有点志得意满,加之性格不避锋芒,敢想敢为。听听他打出的改革口号,“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样的震耳欲聋,石破天惊,在当时的社会坏境下,会激起多少层浪,树立起多少政敌,真是可想而知了。
苏轼就是这反对派阵营中的一员,为改革顺利进行,王安石自然竭力阻拦苏轼留京工作。然而,王安石对苏轼的成见仅止于政见不同,对于苏轼的文学才华,王安石打心眼里欣赏爱惜。所以,当“乌台诗案”发生,苏轼身陷囹圄,几乎要粉身碎骨时,谁也想不到,曾经的革新派领袖,已辞官退隐的王安石居然上书神宗,为苏轼鸣不平,直言“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这就是王安石的正直!
后来,苏轼曾去南京看望王安石。改革志向不得舒展,反被攻击得体无完肤,偏又老年丧子,王安石心情寥落,不再过问世事。面对昔日之改革斗士,今日之白头老翁,苏轼是何种心境,不言而喻。两人相处了月余,才依依惜别。苏轼曾有诗给王安石,说“从公已觉十年迟”,而且在代哲宗所拟的敕书中,称赞他“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表面上是政敌的王安石与苏轼,心底里早已视彼此为朋友。
王安石退隐后,写有一首浣溪沙,虽不在词三百中,但清新自然,意境幽远,颇可读。“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水道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孤寂的生活,落寞的心情,对于曾经立下雄心壮志,想要干出一番惊天大事业的王安石来说,归于宁静,或许只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作者:筠心,喜欢读旧书的70后,从竹影江南到郁金香之国,美篇签约作者。
【同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