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应试作文的立意,来谈应试作文,不涉及其他,望周知。
1
高考第一天,语文作文题目刷屏。
就在一个月前,10岁的缪可馨小朋友,以生命的代价成为全网关注的事件焦点。时至今日,官方通报没有下文。
那篇圈圈画画的作文中,大大的五个红字,“传递正能量”,引发了群情激奋的口诛笔伐。
“传递正能量戕害了缪可馨的灵魂,进而夺走了她的生命”、“如果社会只能传递正能量,那么永远不会有芯片”、“审美观不改,什么是正能量!”
为了鼓动对“正能量”的仇恨,有人搬出了谣言——“正能量”来源于强奸女员工的宋山木:
“你心情不好就是负能量,我要把我的正能量输给你,中和你体内的负能量。”
……
如果还记得那些天的这些说法,再看看2020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你就会明白。
把应试阶段作文“传递正能量”的要求,说成是洪水猛兽,这些人非蠢即坏,再不他爹可能是老邱。
2
中小学生,长期处于应试写作的阶段,需要也必须按照考试要求写作。
不管是任课语文老师的教学目的,还是课外辅导机构老师的授课目的,都是一样的:模块化教学、规制化练习,最终只为考试能得高分。
高考作文题目里,在“结合材料”的后面,通常是这两句话,“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作文的具体写作,可以引经据典套模板,首尾呼应多拟人,对比对偶用排比,“一引二议三联四结”,平时多积累适当背名篇……
但作文套路再深,“立意”这个大方向一定要正确。
很“不幸”的是,“传递正能量”,就是目前应试阶段“作文立意正确”的标准之一。
3
还是来看高考作文题目吧。
全国一卷“发言稿”,全国二卷‘讲话稿’,全国三卷“给高一的信”;全国新高考一卷“疫情”,全国新高考二卷“主持词”;北京卷“北斗”/“信息”,天津卷“中国面孔”,上海卷“转折”,江苏卷“智能互联网”,浙江卷“落差或错位”。
这些题目,什么样的“立意”才是正确的大方向呢?
回答这个问题的,不是写作文的学生,不是屏幕后面的自媒体,而是在坐在机房的“阅卷老师”。
阅卷时间紧任务重,考生字体奇形怪状,作文水平参差不齐,“阅卷老师”不可能对作文进行仔细推敲,反复斟酌。
当一天要看完一定数量的作文,并打出分数的时候,你有精力辨别看起来“并不正能量”的作文其实是“正能量”?
同样“不幸”的是,“传递正能量”,传递社会主流正能量,哪些是社会主流正能量,不需要反复推敲和仔细辨别,全部明确写在打分标准的一二三四里。
4
有人说,“要改革!鼓励创新!!保护灵感!!!”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什么样的作文是有灵性的是有创造力的,每个阅卷老师的观点不一样。
A老师说,我觉得很好。B老师说,我觉得不怎么样。C老师说,说……
如果主观性非常强的作文评判标准,替代目前非常明确的标准而广泛应用于高考,你猜最终谁才是受益者?
如果这样,仝卓和仝天峰,邱印林和邱小慧们,做梦都得笑醒。
5
应试作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的是按照标准拿分,拿更高的分。
只有极少数学生,在短时间内和条条框框里,既能按照标准拿到高分,还能去创造营里耍一耍。
过几天,就能看到这些极少数学生的范文了。
就连可以标新立异的竞赛作文,你试试传递“负能量”?分分钟大红叉!
在6月份,就有很多人在说应试作文的写作标准问题。但那时候很多人,包括很多中小学生的家长, 陷于悲愤的情绪中,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依然傻得有点可笑。
今天,看到2020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再回过头去看,或许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可以抨击教育制度,可以讨论教师素质,可以探讨什么是“正能量”,但在应试作文中,美化不顾规则的“自由写作”,绝对是耍流氓。
毕竟,那些口诛笔伐“传递正能量”的自媒体,不用为孩子的分数和未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