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下午百合
她坐在舞台中央,只是日常打扮。台下是一群陌生的人,他们知道她是谁,而她不认识他们。这些人可以依次走上台去,拿起她身边的剪刀,剪下她衣服上的一小块。有人试探地剪下裙边,有人客气地剪下边角。有人怀着隐秘的心思,剪断了她胸衣的肩带。有人在破洞上扩大着破洞,有人心怀怜悯,避开绽露较多的地方。洋子的表情是平静的,也可以跟观众互动,但绝不阻止他们。覆盖着她躯体的衣越来越少了。
这部作品成为艺术史上有名的行为艺术作品,是小野洋子的代表作之一,也给她带来人生的传奇。约翰.列侬就坐在台下的陌生人之中。他在那一刻狂热地爱上了洋子,后来成为了她的丈夫和一生的灵魂伴侣。
在小野洋子的一生中她曾经多次表演这部作品。看到最近的一部,是已经老去的她,戴着眼镜,很知性的样子。她正低头望着剪碎她衣服的人,好像那是她的一个孩子。小野洋子曾说,我第一次表演这个作品的时候,心里满是愤怒。当我最近再表演它,心里满是悲悯。
这就是这部作品打动人的地方吧!行为艺术是当代艺术中重要的一类,而如今看到的行为艺术多半被血腥,暴力,色情充斥了。我们看不到那些行为背后的东西。那只是自我标榜和哗众取宠。
艺术的最终目的是抵达人们的心灵。而小野洋子的《切片》做到了这一点,她与观众用这种方式达到了互通,她把自己变成了艺术的媒介。不需要刻意表达什么。一切都呈现在眼前了,哪怕是那些不露声色的人,我们也可一窥他的内心。而洋子的内心也在她裸露的肌肤下面起伏。这一切是无声的,但多么有力!我们感受到一种张力呈现在舞台上,在陌生人与洋子之间,在洋子的沉默里,在剪刀剪碎衣服的咔嚓声里。
人们剪走的是什么呢?他们可以带走那些碎片。那本来就属于他们。他们带走的不是洋子衣服的碎片,而是他们自己内心的一部分。那也是在剪刀减下去那一刻他们全部的心。不是吗?你心里有什么,就会拿走什么。
这难道不是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我们来到这里,两手空空,我们能带走什么?当我们将要离开这里的时候,手里攥着怎样的碎片。它完全取决于你内心有什么。
这部作品要表达的另一部分,是作为媒介的洋子,她的外衣上其实全都是社会所给予的标签,它们在剪刀下被逐个剥离,连最受保护的女性意识也不例外。有几人有这样的勇气?在我们成年之后,还有几个人敢于剥下那层“保护衣”,把自己赤裸在众人面前?或许正是同为艺术家的约翰.列侬看到了社会外衣下生动的洋子,才倾其一生爱上了她。
但是,这部作品还有更深层面的意义。所有这一切都是被悲悯的。不论是洋子还是剪下她衣服的人,还有看客。其实他们都在生命的同一个层面上绝对的存在着,没有一个更好的他们,没有另外一个时刻让他们相遇。这难道不是最深的那一种感动?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到这个世界来做什么?”。留在空荡的台上是这个问题吧?
被除去外衣的洋子是否宛如婴儿呢?被除去了外衣的你是否感受到自己才是唯一珍贵的存在呢?
剔除了社会强加给我们的,我们强加给自己的标签之后,我们还剩下什么?
是这样的吗?我们是活在外部世界的吗?我们真的是活在房子,车子,头衔,性别这些东西里面的吗?看看人们带走了什么样的碎片,看看赤裸端坐的洋子就知道了。
事实是,我们活在自己的里面。我们的内心有什么,世界就给予什么。我们的内心有什么,我们就带走什么。当然,最终我们什么也带不走,我们把一颗心装满了,让它成最绚丽的一个世界,再全部倒空。
其实,我们的人生在不断地重复装满–倒空,倒空–装满的过程,我们的人生在不断地更新,我们的心始终是新鲜的。
老年的洋子说她再表演这部作品内心的愤怒已经被悲悯所代替。她说这句话的时候,她的爱人已离开她而去。皱纹爬上了她曾经清秀的脸庞。她所说的“悲悯”,应该是对于这个世界,对于每一个人深深的理解,眷恋,宽宥,和爱吧。
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其实是最有力量的,因为我们走在只有自己能够书写的人生。
带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