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星期三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个视频,记录的是一名小学教师非常严厉地批评、甚至责骂一个女孩子,可能是孩子的认错态度不好,老师几乎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言辞犀利,伤害了学生,也伤害了自己。
当老师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比如经常愤怒、焦虑、烦躁,学生会处于紧张不安的氛围。学生可能会变得更加敏感、自卑,害怕犯错,而且负面情绪下的教师行为,如严厉的批评、频繁的抱怨,可能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产生阻碍。
尽管我们都很清楚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句话中的“之间”实际上就暗含着某种期待,教师和学生能够实现关系上的对等,这样才能达成“交往”的可能。
实际上,对等关系的认知主要在教师一方,教师作为成人、长者,要做到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对等的关系上,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能够尽最大的可能了解学生,在面对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时能够给予包容、理解,从儿童的视角去化解、引导,着就是可贵的角色的转变。
有人说,“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作为文化的使者,不仅仅是传播文化,更是凭借个人的学识、人格做儿童的引路人,而唯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之为教师首先就要亲近学生,也让学生爱上自己。除了教师教师传递出来的爱心、责任,而良好的情绪也是重要的因素。
分析一下,造成教师情绪问题的有哪些因素呢,综合起来主要就是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上课不听课或是影响课堂纪律,教师付出很多成绩也不理想,小学生正处思想意识觉醒的成长期,他们的成长很多是通过试错来获得的,还会出现很多自我管理、人际交往的问题,这些都是引发教师情绪问题的起因。
当我们意识到情绪对于教育工作的积极意义之后,在工作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以积极的情绪去教育和影响学生。
一是提高自我认知。要意识到情绪产生的原因,比如了解什么样的学生行为或者教学状况容易引发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学生课堂上的顶撞,还是教学进度受阻。
二是情绪觉察很关键。要时刻留意自己情绪的变化,当感觉情绪开始激动时,能及时控制和调整。当发现自己讲话语速变快、音量变大,有某种行为的冲动,可能就是情绪在上升,就要马上提醒自己。
三是进行情绪调节,教师可以采用深呼吸的方式,在遇到生气情况时,先让自己平静下来,做几次深呼吸,以便更理智地处理问题。也可以暂时离开这个场景,走出教室待一会儿,让自己情绪平复后再回来。
四是改变思维方式。有个词语叫“转念”,比如当学生犯错时,不把它看成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而是当作学生成长进步的机会,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这些问题。有个故事,在非洲的大草原上有很多的野马都死于吸血蝙蝠,可是,蝙蝠每次吸血的量是非常少的,根本不足以致命,野马是因为被吸血之后暴怒,狂奔了几十公里最终力竭而死。因为教师给职业的特殊性,可能我们每天到处都有小小的“吸血蝙蝠”,有自我觉知的人,不是没有烦恼,,而是烦恼袭来的时候,教师有“转念”的能力,不会跟自己怄气,也会给学生带来成长的空间。
培养教师的积极情绪,转变思维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自我反思。在工作中,出现了情绪问题,要及时回顾在自己的情绪反应和思维模式,思考当时是生气的源头,有哪些消极想法,尝试分析想法是否合理。像在对学生发火后,反思是不是把学生的错误解读为对自己的不尊重,通过这种反思来纠正自己的思维。
二是自主学习。阅读相关书籍,尤其是要阅读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以及情绪管理等方面的书籍,从中获取理论支持和实用技巧。比如《正面管教》一书就有许多关于如何以积极的方式看待学生行为并有效引导的方法,以此可以转变自己看待问题的视角。
三是寻求支持。当遇到学生问题时,主动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应对策略,改变原有的消极思维方式。教师们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情绪管理经验。
其实,影响教师情绪的因素除了来自学生,还有一些工作的压力、家长的诉求等。
首先,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课余时间,采用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比如运动、绘画、听音乐等,释放积累的负面情绪。如果不小心在学生面前出现了负面情绪后,及时和学生沟通解释,让学生理解老师也是普通人,也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减少学生的误解和心理负担。
其次,学校方面要关心教师,提供心理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情绪,提高心理韧性。同时,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任务和教学进度,避免教师因工作压力过大而产生过多负面情绪。
教师是一个情绪工作者,但如何把握好情绪的尺度,是教育的技巧也是为师的智慧。荀子说“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意思是说在情绪波动、愤怒时不要过度地惩罚或剥夺,欢喜时也不要过度地奖赏或给予。当我们以这样的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就能使我们保持适度与公正,既不会伤害到他人,也不会因过度的情绪化而让自己陷入被动或做出错误决策。
与同行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