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家与故乡

今晨,父母从山的那边水的那头打来长途电话,和拉拉聊着许许多多过往的旧事,父母既担心我在外的一切,又谆谆嘱咐着各种注意。挂完电话,思绪不断,搦管疾书,写下了这篇最能体现拉拉此时此刻心情的一段文字,以记录内心波涛汹涌及翻云覆雨的情结:

最美故乡云,最甜故乡水,最香故乡土

在山的那边水的那头,有一个地方叫公山尖,在山隈边上,桑榆葳蕤中镶嵌着一座古式民宅。此乃我宗祊之厝,我们称之为“西墘厝”,厝名为“西荣堂”,因其隐曜于苍郁之中故未曾受过战火的隳突。祖祖辈辈们卜居于此一直到我父亲这一代,其年代之久远已然无暨所知了。然而祖父母祁寒溽暑藜藿一生,尚未享受过菽水承欢之乐便殂谢于世。从父亲及内亲叔伯们口中得知:父亲与三伯父乃肇出一室,从祖父母入古之年至其立冠之龄都与三伯父贫窭的生活在一起,直至举家搬至“排楼厝”止。这或许就是“长兄如父”最好的诠释了。

木制结构的西墘厝古风韵味十足而如今却鸿泥雪爪早已阒无一人了,而土制结构的排楼厝因其造成之巨,户门之多亦堪称为时下年代的经典。我还有兄姐们的记忆便是从“排楼厝”开始的,而在我出生前,父亲与三伯父经已分爨自立而过。虽此,但父亲与三伯父的同袍昆季之情却未曾晷断。

在父亲那一代同侪之中他排行最末,二十而婚,现年已半百有余,而如果要了解父亲则就需要将这半百之年厘出三个阶段。因贫寒之故,国小都还没念全的父亲不敢有何图南,因此在尚无甚何膂力的束发之年,就开始参加开山植垦深耕易耨了。后值外部环境有变,为了谋生父亲则背井离乡或下城郭务工或进深井掘金。那时,我们一家四人蜗居于弹丸之地,为了有个栖身之所,起房之事则成了双亲常以赍恨的心愿。

本来就拮据的家庭还要担负着鞠育兄我及入学费用,这原本就是蚍蜉撼树之事,还谈何余钱起房子呢?重担再一次压在了双亲劬劳的肩膀,然而双亲之志如跛鳖千里,好一阵弄腾,土地终于换回来了。但是房建资金在东拼西凑后还不够又无独辟蹊径之法,眼下借钱则成了当时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于是双亲辗转来回负诟忍尤的哀求着人家或赊或欠,最终勉强凑出了能够动工的资金物料。自此,一间房子平地起,双亲脸上再无笑则成了双亲的写照。为还所赊之债及生活缺需,母亲夙兴夜寐的或奔疲于瓷窑,或云里雾里的蹲穿于石膏模厂,身体不适时隐忍而过不敢求医复恙。而父亲为了偿还砖款,则只能焚膏继晷暴晒雨淋长年如一日的到砖厂劳工抵债。

食为糟粕,寝则薄披。生活之艰辛双亲未曾有过惧惮,而二人之隙却时起彼伏。琴瑟不调之音伴随着兄我一路成长,至今未曾有过间断,令人颇费覃思。我常想人生到头不过一黄土,安生何必较锱铢呢?

拉拉樗材,不知翰墨,所写之物亦佶屈聱牙不知所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图多,慎点。) 也许是去年12月初年假错过了下雪的日子,也许是身处南方未曾见过雪的遗憾,也许是脑海里盘旋着...
    咩i_阅读 996评论 0 0
  • 我带着两个十岁的孩子从北街往南街走,一路青石板路,两边破败的骑楼,末尾处据说是几十年前的繁华热闹的菜市场。顺...
    青瓷_fabd阅读 2,056评论 1 26
  • 母亲去世已经十几年了,睡梦中也未曾梦到过。随着自己年龄渐趋甲子之年,越加理解母亲一生的坎坷和不易。 母亲年轻时共生...
    独行客6578阅读 397评论 0 6
  • 每次回到老家,心情都是很复杂的。 农历十月初五日,是我祖母的纪念日,我又一次回到屡屡被同学们美称为豪宅的“菲芳居”...
    黄源水阅读 1,072评论 2 6
  • 我们家是个大家庭,父亲一辈有四兄弟两姊妹一共六兄妹,两个姑姑嫁到了市里,大伯年轻时跑运输,赚了钱举家搬到了镇上,过...
    我要打滚阅读 66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