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的教导》第七章:行动瑜伽

    在《薄伽梵歌》的第二章数论哲学中,自我的知识被展开,本我不死,不受任何形式的限制,然而,个人想要自由,通过知识,个人意识到所寻之物正是寻求者的本性,喜乐并非某种外在获取的东西,因为它已经蕴藏于自我的身上。因此,认识自我是喜乐,放弃要变得喜乐的渴望。主奎师那总结该章节说:那个人所有渴望消失,摆脱了依附,获得了平静。

阿周那的困惑

    主奎师那所言本意,与阿周那对其理解存在着差异。智者知晓他即喜乐,因此摆脱了通过获取客体来变得喜乐的渴望,他的喜乐不依赖于存在或不存在的东西。而阿周那理解为:这意味着人们必须放弃渴望才能喜乐。他这样对主说:“主啊,我要喜乐,现在我看到世上的客体没有我所寻之喜乐。如果你说喜乐是我自己,难道我不应该背离俗世,向内寻求喜乐吗?难道我不应该把俗世留给那些对它感兴趣的人,自己去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冥想,发现我即喜乐吗?“

    阿周那认为退出俗世是通向喜乐之道,然而,主奎师那告诉他说,他必须采取行动:

      “或者战死升入天堂,或者战胜享受大地,因此,贡蒂之子,站起来,下定决心,投入战斗!”

    阿周那踌躇不定,哪个抉择更好——战斗亦或退出战场?因此他问道:

    “既然你认为,黑天啊!智慧比行动更重要,那你为什么要我从事可怕的行动?”

    这番话,阿周那似乎说:“主啊,你好像让我感到困惑,你高度赞扬知识,你将智者比作海洋说:他的心已经俱足,因为他的喜悦不依赖于任何事物。同时,你要求我拿起武器战斗。我曾经说过我只想要终极益处,而你却要求我采取行动。你为什么要求我去战斗?如果你的意思是知识有利于一些人,行动有利于其他人,你的教导尚可理解;但你似乎要求我去追寻两者,我如何能够既在战场战斗,又去追寻知识呢?如果知识优于行动,你为什么要引导我参与这种战斗行动呢?

      “仿佛用复杂的话,你搅乱我的心智,请你明确告诉我,那条我能够获取终极益处的道路。”

    阿周那理解知识和行动是彼此对立的,个人不能同时追寻两者,所以他请主告诉他,他应该追寻什么来获得终极益处。

    阿周那请求奎师那告诉他追寻哪一个——知识或行动,他认为行动只能带来束缚而不是自由。他可能有这样的理由:“我所做的任何行动只是为了一个结果,而且因为我期待一个结果,我将受到行动的束缚。正是期望使我判断结果以及我自己是否失败或成功。这种不可避免的成功或失败的感觉只会使我精神波动,一旦我采取行动,我将永不得安宁。

    然而,如果我不采取行动,就不会抱着对结果的期望,也不会对自己有失败或成功的判断,没有抑郁或高昂的反应。我为什么要采取行动并引起一连串反应?我宁愿放弃一切行动,退隐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冥想。主啊,你已经教导我:我即存在-知识-喜乐(sat-cit-ananda)。为了领悟这个教导,必须过着冥想的生活,免除责任。

    但是,你要求我采取行动,这只能导致一连串的预期、结果、判断、反应、问题,将没有机会冥想自我或神。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我参与行动,请你明确地告诉我哪个更适合我,行动亦或弃绝?”

喜欢及不喜欢的问题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受到社会、文化、宗教、家长和老师局限的私人世界中。由于这些影响,每个人都有非常明显的喜欢和不喜欢的倾向。拥有喜欢的东西就感觉快乐,存在不喜欢的东西就感觉不快乐,也对一些东西和人无动于衷,因为其存在与否不会使我产生快乐或不快乐。

    个人看不到世上事物的本来面目,所看到的只是自己心里特定喜欢或不喜欢的样子。人们可能喜欢茉莉,不喜欢玫瑰,虽然玫瑰无罪,可以肯定玫瑰和茉莉是不同的,但两者都不优于彼此。个人越敏感,这些喜欢和不喜欢就变得越特别。你可能会看到一朵红玫瑰说:“我喜欢玫瑰,但我希望这朵是白色的”。敏感及有文化的人对一切都有偏好,即便是一种颜色的不同色调。喜欢本身不是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喜欢或不喜欢某个阴影,那么就看不到阴影的本来面目。因此,世上一切事物都被明显的喜欢和不喜欢熏染,每个人都不居于公共世界、客观世界中,而是居于幻想和想象的私人世界。

    所有个人的追寻都受到这些喜欢和不喜欢的控制。人们会认为,通过获取喜欢的东西并且摆脱不喜欢的东西,人们就会更快乐、更舒适。个人会因许多小事而变得不舒服,从他或她自己的灰白头发开始。要快乐的渴望驱使人们根据自己的喜欢和不喜欢而获取和拒绝,因此,喜乐是不确定的,因为这取决于追求的成功;而且,个人的喜欢和不喜欢的因素并非一成不变的,这使得喜乐更不确定。今天喜欢的东西可能成为明天憎恨的东西,不喜欢的东西可能成为喜欢的东西,无动于衷的东西可能成为未来喜欢的东西。

    如果个人感到在俗世被欺骗,并非归咎于客观世界,而是归咎于自己的幻想。当个人生活在一个喜欢和不喜欢的私人世界里,即使神也无力使他或她快乐,直到那些喜欢和不喜欢被化解;个人不能客观地看待世界,直到个人是客观的,否则个人不必要地受苦。

    怎样才能化解喜欢和不喜欢?我们通常被告知要放弃喜欢和不喜欢,但我们却做不到,因为它们不像一件衬衫或帽子一样可以扔掉。我们不仅具有喜欢和不喜欢的倾向,我们还赋予其价值,正是喜欢和不喜欢构成了我们的个性,我们不能像祛除花园里的杂草那样祛除喜欢和不喜欢。

    即使你执行由你的喜欢或不喜欢决定的行动,如果你对结果不作出反应,你的喜欢或不喜欢就被化解。行动的结果很少符合你的预期,如果它好过你的预期,你认为你是成功的,你会为此感到高兴;如果结果低于你的预期,你称之为失败。但是,如果你客观地看待结果,你的喜欢或不喜欢就不会产生任何成功或失败的感觉,喜欢和不喜欢因此被化解,不能造成任何不快乐。

喜欢及不喜欢:知识的障碍

    对于像阿周那这样的人来说,只想获得摆脱悲伤、无知和死亡的知识。喜欢和不喜欢产生另一个问题:由喜欢和不喜欢左右的心智不能掌握知识。当老师说“你即存在-知识-喜乐(sat-cit-ananda)”时,一个具有喜欢和不喜欢倾向的人也可能会悟到其本意,因为他那时心智专注,故心智是相对自由的,心智变成一种不受喜欢和不喜欢干扰的学习心智。但是,个人只有藉由教导的恩典才能领悟教导的精髓,那些瞥见自己真我的学习时刻是与个性隔离的。后来,在离开教师和教导后,这些瞥见消失了,仅存一如既往被喜欢和不喜欢左右的个性,瞬间的经历仿佛是催眠的咒语。

    个人不能悟到个人是无限和喜乐的教导,直到喜欢和不喜欢的倾向被化解。阿周那害怕付诸行动,既非因为行动,亦非因为结果,而是害怕他对结果的反应,由于这种恐惧,他想放弃行动。阿周那不明白,改变态度付诸行动是化解喜欢和不喜欢的方式,并获得相对自由的心态来领悟教导。因此阿周那认为主奎师那建议采取行动与他赞美知识相矛盾。主回答说:

    “哦,无罪之人,在这个世界创造之初我教导过两种追求:冥想之人的知识追求,活跃之人的行动执行。”

    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寻求知识的弃绝生活,另一种是寻求相同知识的行动生活。行动涉及一种模式而不是另一种模式,但是两者所寻求的皆是藉由知识获得自由。

如何决定应采用哪种模式?

    如果你已经冥想,那么这个决定是很清楚的——你适合冥想的生活。但是没有人可以要求某人冥想,就像没有人可以要求某人欣赏一朵花的美丽,或者爱另一个人一样,这些能力不能订制,它们必须被发现。你不能仅仅通过放弃财产而采取冥想的生活,你将仅仅否认你自己的一切,也许会变得懒惰。冥想的态度是自然的,但它只能在喜欢和不喜欢不再左右着你的情况下才能发现,只要喜欢和不喜欢仍然掌控左右着你,你就不能冥想。

    想象你正处在一个安静的地方,靠近森林的山脉,一条静静的河流流淌而过,鲜花环绕,鸟儿欢唱,世界是美丽的。你似乎不渴望任何东西,你已经在俗世安居乐业,你感到很开心。这与那个曾经以上百个抱怨回答简单问题“你好吗?” 是同一个人吗?所有这些抱怨如何消失的?当你看到山,你不希望它是不同的,如果你希望它有一个冰雪覆盖的山顶的话,你不会如此开心。心智接纳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它不希望河流流淌得更快或更慢,或天空变蓝,或鸟儿啼鸣更动听,你也不想要自己有所不同。如果你觉得要找个人聊聊的话,美丽就会消失。在那一刻,你所有的喜欢和不喜欢都被消融了,你安静且快乐,这是有利于冥想的心态。

    客观世界不会给你造成任何问题,问题是由被喜欢和不喜欢左右的心态造成的。如果你有一个冥想的心智,你意识到喜欢及不喜欢隶属于心智,而你与心智不同,以此化解喜欢及不喜欢,这就是为何主奎师那首先要传授阿周那关于自我本质的知识。现在,主提出了一种培养对行动及其结果的特殊态度,来化解喜欢及不喜欢的方法,该方法旨在帮助像阿周那这样的人(他们因为被喜欢和不喜欢牵引而未能发现其冥想的心智),该方法称为行动瑜伽(Karma Yoga)。

放弃行动是不可能的

    只有当个人的态度不正确时,行动才会约束个人,并成为永久束缚。当阿周那问主奎师那:“你为什么要让我从事这个残酷的行动?”主清楚地表示,行动永远不能放弃:

    “没有任何人保持片刻不行动。

    没有人居于身体不行动而独善其身。”

    主奎师那对阿周那说:“你可以放弃王国,你可以去瑞诗凯诗,你可能会试图过冥想的生活,但你不能完全放弃行动。阿周那,即便作为一个沙杜,一个和尚,你必须乞食和咀嚼食物。你的手和腿,你的肝脏和心脏,均是行动的工具;只要人活着,完全停止所有活动是不可能的,认为可以放弃行动是幼稚的。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必须履行的角色,甚至固定监狱的螺栓都有一个角色——其作用是固定物体。”

    作为弃绝者意味着要进行冥想,并非停止所有的活动,无所事事,仅仅停止所有体力活动并不能保证冥想的性格,你必须化解左右着你心智的喜欢和不喜欢的倾向。

    如果你继续采取行动,但是改变对行动结果的态度,你可以化解这种喜欢和不喜欢,并且变得冥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主奎师那向阿周那提出建议,“贡蒂之子,阿周那站起来!(kaunteya, uttishtha)”

行动瑜伽:对行动的态度

    在第二章中,主奎师那向阿周那描述了采取行动时的态度(可以化解自己的喜欢∕不喜欢),这种态度被称为行动瑜伽。

    “任何时候,你只对行动,而非结果具有选择权。不要(把你自己)当成行动结果的始作者,也不要依附于不作为。”

    主奎师那将阿周那的注意力引向一个事实:“行动本身就是你的特权,结果从来不是”(Te karmani eva adhikarrah,ma phalesu)。这句话让许多学者误认为是不期待结果,这不是主奎师那的意思,因为这意味着他教导阿周那而不期待阿周那理解,没有人采取行动而不期待某些结果。

    那么这个说法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个说法很清楚:你在行动中有选择,但对结果从来没有选择,结果在实施行动时既已注定。你不能避免业力法则(Karmaphala)——行动的结果。个人不能跳出窗户并期望结果,降落不会发生,也不能期望重力以32英尺/每秒的速度拉动身体!行动结果受到法则控制,不受我们控制。

    我们发现自己处在一个被法则(不由任何人创造)支配的世界,我们依照法则出生,收获成果也依照法则,行动与其结果之间的关系受自然法则的约束,该法则我们可以试图理解,但永远不能改变。

    这些法则的缔造者我们谓之神,在梵文中称为Isvar。根据祂的法则,而非我的选择,我得到一个特别的结果。因此,主说:“你不要把自己当成行动结果的始作者。”(maharmaphalaheturbhuh)结果是由法则(不在我们控制下)产生的。

    当我担当某事时,我期待一个结果,因为我有想要满足的喜欢和不喜欢,即使我知道结果不在我的控制之下。这个结果的期望是自然的,它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对结果的反应。这节经文的意思是:付诸行动期待结果,采取行动,使你能够达到你所期望的目标,计划和执行你的工作,若结果完全违背了你的期望,虽然你满怀期望和愿望,不要对结果做出反应,并称自己为失败者。

    如果你抱着对行为的性质及其结果的理解而产生的欣赏态度,则可以防止此类对结果的反应。行动产生的结果本身就蕴藏在行动中,人们不能指望行动中不包含什么。你不是主宰行动结果的法则制定者,也不晓谙发挥作用,产生结果的所有法则,但你知道事物依照法则运行,宇宙的运作是和谐的,任何行动总是按照法则产生适当的结果。

    当你每月收到你儿子寄来的钱时,你不会感谢银行家或邮递员,他们只是将你儿子的钱转给你的工具,你儿子才是你的施主。同样,法则只是主的工具,是主赐予你行动的结果。即使你阅读这些话,阅读也是按照祂的法则进行的。当你明白这个事实时,你会产生出一种特殊的态度:你接纳每一个来自于主的行动结果。

恩赐态度:优雅地接受

    个人对待在寺庙或教堂朝拜后获得的布施是什么态度?这个布施被崇敬为主的恩赐,所以它有别于以其他方式获得的同样东西,从而被人以不同的态度来接纳。让我们想象一朵花,比如金盏花,通常当人们从花园里挑选金盏花时,他或她会嗅嗅花朵,享受其芳香。但是,如果这朵花在神坛供奉过主,那么对同一朵花的回应是有区别的。印度人会把它放到他或她的眼睛上,这是对待极其神圣的圣物的姿态。是什么促使这种态度的改变?在神坛上供奉过的花,现在是主的赐福,而不仅仅是一朵芬芳的花朵。对于你从寺庙或教堂中获赐的任何圣物,无论是灰、水、糖晶还是一块面包,你都以同样崇敬的态度对待。你是如何对待这些不同圣物的?你将圣灰抹在额头,把糖吃掉,而你对待两件圣物的态度是一样的。你不关心谁赐予你圣物,或你收到了多少圣物。对于你来说,这是恩赐,是主的祝福,那就够了。你对恩赐的态度是prasada buddhi,你尊敬优雅地接受任何被赐予的圣物。

    成功与失败只是相对的,假设在合作投资的企业中,你预期50%的利润,你的合作伙伴只预期15%利润,如果利润达到20%,你就会失望,而你的合作伙伴会很高兴。由于期望不同,同样的结果也有所不同,一朵简单的花也由于改变态度而获得了恩赐的地位。以同样的方式,如果你接受你的行动结果为恩赐,虽然现实结果保持不变,你对结果的愿景改变了。鉴于此,主告诉阿周那:“不要倾向于不采取行动”(mate sango-stvakarmarni)。主提醒阿周那不要逃离战斗,而是采取行动,当结果来了,把它当成恩赐。

    你的表现和行动是由渴望引起的,你接纳结果系主恩赐并依其法则而塑造的事实。因此结果系主恩赐,当你怀有这样的态度时,你都会以开放的心态毫不犹豫地接受任何结果。对行动的结果培育恩赐态度(prasada buddhi)是行动瑜伽。以有限的心智,你只能估计结果将会是什么,但你接受结果对于行动永远是真的,你将不会被欺骗。你不做出反应,不管结果是否符合你的期望,因为这些结果是主恩赐。

    恩赐意味着没有悲伤,一旦情况被接受为恩赐(prasada),你的心智就会快乐地享受恩赐(prsannata)。这种快乐是一种赐福,因为当它存在时,你的喜欢和不喜欢就不复对你的预期产生任何反应,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如果你将其作为恩赐而接受它,你的喜欢和不喜欢就被化解。

对主奉献态度:将行动奉献给主

    还有另一种态度,你可以化解喜欢和不喜欢对你个性的影响。这种态度是基于对主的接纳,不仅在行动结果获得时,甚至在你开始行动之前。

    在《薄伽梵歌》中行动瑜伽有两个重要的定义句子:一、(心智)的恒定是瑜伽(Samatvam Yoga Ucyate)。二、正确的选择仅涉及个人对行动结果的回应(YogahKarmasu Kausalam)。恩赐态度是使人对各种行动结果具有同等心态的态度。涉及行动选择之对错是由经文决定的,即使选择违反个人的喜欢和不喜欢。

    无论你从事什么活动,无论它是否由你自己的喜欢和不喜欢引起的,你都会看到,每一个行动皆由主所缔造的法则所控制。如果我是一个伟大的歌手,我看到的事实是:我并非入世获得我的嗓音——我的嗓音是天生具有的。我感谢祂赐予我这个嗓音,唱歌的行为成为对主的感恩,在每一个回合我看到他的手、他的礼物,我把我的表演献给他。主后来在《薄伽梵歌》中说:任何行动都可以奉献给主,因为他即一切。深刻的理解可以使人秉持这种将一切奉献给主的态度(Isvarapana Buddhi),对于任何从事的活动,稳定的心智消除喜欢和不喜欢的影响。

    如果你在执行行动时不能抱有奉献的态度,至少当结果出现时,将其作为主的恩赐来接受。通过任何一种态度,喜欢和不喜欢被化解。通过“将一切奉献给主的态度”(Isvararpana Buddhi),喜欢和不喜欢不再是行动的动力;通过“恩赐态度”(Prasada Buddhi),喜欢和不喜欢不再是判断结果和你自己的标准。

    这就是行动瑜伽,接纳你行动的结果遵循造物主永久不败的法则。如果你以“恩赐态度”接受结果的话,你的喜欢和不喜欢就不会折磨你于高昂和绝望之间。你的心智摆脱激动,将变得冥思,你是知识-意识-喜乐(Sat-Cit-Ananda)的教导如日光般明朗。所以你不必放弃行动,仅仅改变你对待行动的态度,你将成为一个不同的人。

    “行动瑜伽”是一个常常被人误解的术语,如果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只要付诸行动就是行动瑜伽的话,任何同时把玩五部手机的商人将是一个伟大的行动瑜伽士。有些人把Yogah Karmasu Kausalam这个词翻译为“行动中的技巧是行动瑜伽”,若是根据这个标准,即便雇佣杀手也可以是一个行动瑜伽士。付诸行动而不期待结果也被作为行动瑜伽的定义,但是,即使疯子也不可能在不期待结果的情况下付诸行动。这些都不是准确的定义,行动瑜伽的真正含义由主在一句话中给出:“你只有行动选择权,却没有其结果的选择权”( karmanyevadhikaraste ma phalesukadacana)。”行动瑜伽是执行行动应秉持的态度,即:结果由主的法则决定,它们蒙主恩赐,所以它们被欣然接受。

    通过培养这种态度,人们不再遭受行动结果不符合人的期望而产生的悲伤和遗憾。行动和结果都不会造成束缚,是心智对行动结果的反应造成束缚。为了摆脱这种束缚的局限性和痛苦,人们必须明白,选择一个行动,应该接受其结果为恩赐,具有这种态度的人被称为“行动瑜珈士”。

行动瑜伽的效果

    人们可能自然地问,是否有任何行动动机,或从个人经历中学到东西。如果接受所有结果蒙主恩赐,事实上只有这样的态度,你才能从你的经历中学习。反应的心智无法学习,因为在绝望、挫败和无助中,它不能客观地看待事物。有一种常见的说法是:经历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无反应地吸收经验的话,经历也可以教育我们,但我们经常从经历中没学到什么,只会后悔。

    当你的心智不作反应的时候,学习就会发生,不过这样的时刻可能不常见。当你的心智愤怒、憎恨或嫉妒时,你无法学习,这样的心智状态是不接受新东西的。行动是创造性和人性化的,诸如愤怒、嫉妒等反应是机械的。你不会因为选择而愤怒、憎恨或嫉妒,由于这种反应,你没法从你的经历中学习。主建议阿周那避免这种反应,认识到产生行动结果的法则不偏向一个人,而对另一个人是残酷的。该法则支配着宇宙及至你的期望,接受它,改变我们的路线,再行动起来。如果你的行动失败,如果你从你的经历中学习,你就不会失败。如果你接受你的行动的结果,就像你接受寺庙或教堂的恩赐那样,如果你将所有的行动作为奉献,你会发展不反应的心智,一个具有学习能力的心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80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2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3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5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6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14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5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7评论 4 33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73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6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7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