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每当我拿到一本书,我总是从头读到尾,这样读书的效率其实不怎么高,因为在通读全书后我发现有些内容其实不需要详细阅读,在不需要详细阅读的地方浪费过多的时间就是低效的表现。于是我决定读一些教人们如何阅读的书,我首先选择了彭小六的《洋葱阅读法》。
读书方法本身是一件抽象的事情,但彭小六选择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叙述,不仅增添趣味,也很生动,这也是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的原因,我带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想要知道,彭小六到底是怎么用故事来讲述阅读,是哗众取宠还是真有干货。最终的结果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到现在我也常常翻开书来回味那些读书方法与技巧。
本书的作者彭小六原本是一个程序员,因为阅读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让他成为了一个青年畅销书作家,并逐步树立了个人品牌,这样的人生经历离不开他过人的阅读水平。他曾坚持每周读一本书,并坚持在简书平台上发布书评,这样的坚持换来了如今的累累硕果,这样的积累换来了如今这本书。
本书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什么是阅读以及关于阅读的建议?第二,阅读有哪些方法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方法来提升阅读水平?第三,阅读的价值。作者主要介绍的是第二方面,即阅读的各种方法,也是全书花费章节最多的内容,也是我着重想要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彭小六提出了关于阅读的七个建议,概括来讲就是了解大脑,保证精力充沛,利用好注意力,提升专注力,勇于承担压力,以教为学和养成习惯。而在这七条里我最喜欢“以教为学”,即学会分享这条建议。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位教师真正学会一个知识的时候,是他在教学生的时候”。
我们总会抱怨读完一本书后什么都记不住,这样读书感觉没什么收获。其实人与人的记忆力没有太大差别,那些出口成章,谈话时引经据典的人都是刻意练习的结果,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就会刻意去记忆他们感兴趣的知识,而能够帮助记忆最好的方式就是教会别人。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英语老师的朋友给她打电话,问她是不是认识教日语的朋友,因为她朋友办了一个补习班,但任课老师临时有事不能教了,眼看剩两天就开班了,日语老师还没有着落,她朋友特别着急。于是她就问朋友这个补习班教授的对象是什么水平,朋友回答只是一些学生,想学习一些日常口语表达。听后她回答我就能教,你放心吧。
之后这位英语老师立刻报了一个日语培训班,她每天在培训班学完之后就去朋友的日语补习班教课,她就这样教完了所有的课程,而学生们的反馈还非常好。
这个故事很好的告诉我们以教为学的学习效果有多么惊人,而阅读也是如此,如果你能把每天读过的内容讲给别人听,或者动笔写成一篇读书笔记,读后感或者书评,分享给更多人,那么在讲或者写的过程中,你不仅加入了自己的感受,使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同时也重新梳理了一遍逻辑,组合成一篇新的文章,真正把知识化为己用。
当然,彭小六的这本书除了提供给我们关于阅读的七条建议,更重要的是他还手把手教我们如何阅读,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很多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这也是我想要重点分享的内容,具体方法如下:
方法一:碎片阅读
我发现很多书都在讲阅读方法,但更多倾向于教人们提高阅读速度和整理读书笔记,很少有提到碎片阅读的,而我们如今的生活节奏快,很难有整块的时间用来阅读,碎片时间反而是最多的,如果利用好这些碎片时间,这对于我们未来的成长意义深远。
在书中彭小六是这样定义“碎片阅读”的。碎片阅读就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以自己碎片化理解的方式去学习碎片化的内容。因此,碎片阅读的一切都是碎片的,时间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吸收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方法很重要,书中为大家分享了碎片阅读的三步法,分别是提炼,链接和融合。
所谓提炼就是把信息精简的概括出来。这就好像写毕业论文时列出的关键字,通过看这些关键字,你可以回忆出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大意,完成复盘。
链接就是让书本中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产生关联,引发共鸣。书本的内容不是科技创新,是基于我们人类以往的经验再深入研究之后总结升华的知识,因此,即使再难懂的书,也一定能在你原有的知识经验里找到相似点。比如,我们看一本教新媒体写作的书,我们虽然没有写过公众号文章或者拆书稿,但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写过的作文也不少,我们知道总分总的结构,知道议论文怎么写,这些就是我们脑中已有的经验,让这些经验与现有的新知识发生链接,我们会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当你完成了提炼和链接之后会掌握很多概念,并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此时你就可以按照新的逻辑重新组合这些概念,形成新的内容。就好像一位高阶的厨师把一块豆腐做出鸡肉的味道,食材虽然没有变,但因为你的再加工,口味就优化了很多。
方法二:快速阅读
书中这样解释快速阅读,快速阅读的本质,或者说提升阅读速度的目的,就是以主人的心态迅速地让“仆人”,即书本告诉我们,它是干吗的,它有什么价值,它值不值得我们为它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记得在《王者速读法》这本书里也提到,读者应该将自己看作君王,而书本是等待自己检阅的大臣和军队,这种心理上的优势,会帮助我们丢掉对书本的敬畏感。虽然写书的人一般都是一些大能,尤其是很多厉害的学者,他们可能用一辈子的时间研究一个课题,但他们在写书时不乏会有一些多余的话,或者是重复的事例和重复的论述。我们需要从这些书里找到自己当下需要的知识,其余与自己无关的知识可以暂时不理会。当你树立了这样的心态之后你读书的速度会不自觉加快。那么具体操作的步骤是什么呢?
彭小六将其概括为五步,即因概少切复。
第一步,因即提问,我们读一本书总有原因,比如我读这本书是为了学习写作,读那本书是为了学习怎么炒菜,带着问题读书,带着求知欲读书会更容易读完整本书,我建议问题至少提三个,太多记不住,太少书还没读完问题就解决了,读书的动力没了,我们可能坚持不到读完整本书就放弃了。
第二步,概指的是预习,对于预习这个概念我们都不陌生,上学的时候我们没少预习功课,那么怎么预习一本书呢?最简单的方式是看序言和目录。尤其是作者自己写的序。在序里作者一般会说清楚这几个问题:写这本书的原因,这本书的结构框架以及怎样行文的,如此一来,你会对书中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由此,也更容易判断出来你到底该不该花费时间来读这本书。
第三步,少即扫读,你需要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扫读一遍书,你只需要读一些小标题和关键词句,但是你一定要做好标记,找到那些能解决你问题的章节,或者是你感兴趣的章节,用笔做好记号。这样当你阅读时就清楚哪里该详细读,哪里略读即可。这就好像官兵剿匪时最希望获得山寨的一张地图,因为有了这张地图,军官就能明白该怎样部署兵力,该强攻的强攻,该智取的智取,该舍弃的舍弃,总之,做到胸有成竹,不浪费一兵一卒。
第四步,切即切重点,针对你标出的重点内容认真阅读,这里推荐两种工具,九宫格笔记法和RIA便签读书法。前者是针对整本书提出九个你待理解的概念,每个概念用摘抄句子片段或例子等方式加以解释,九个概念都能够回答我们最初提出的三个问题。而RIA便签读书法其实是拆书帮的创始人赵周老师提出来的,是针对书中你感兴趣的某个片段进行深入的分析,即先用自己的话表述书中的片段,然后想想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经历,最后想想我应该怎么做。拆书帮的这种方法是把一个知识点真正与我们自己生活的联系起来,并化为实际行动。
总之,我们需要合理的使用这两个工具,整体与局部合理搭配,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达到我们阅读的目的。
第五步,复习,这个概念我们也不陌生,但是我们很少会把读过的书再看一遍,其实好书是值得读很多遍的,每一遍阅读收获都会不同,因为你自己在不断进步,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自然也会提高。另外,读书笔记也要常常拿来读读,不仅能够加深对书籍的理解和记忆,也会刺激你产生新的灵感。
方法三 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简单来说就是同时读三到四本书,熟练以后可以增加到三四十本书一起读,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种阅读方式。彭小六把主题阅读分成了三类,这里我主要想谈谈第二类书籍式主题阅读,即如何同时读好多本书。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获得对想要了解事物的基本概念
比如说我这次阅读的主题是如何阅读,那么我可以先读一些关于教人们阅读的文章,可以借助网络或入门级书,可以用搜狗搜公众号文章,可以阅读知乎上的文章,通过这些泛读使我对如何阅读建立了感性的认知,甚至可能建立起一个未来学习的框架,比如本书中提到的碎片阅读,快速阅读,主题阅读等等,这每一种阅读方式就是一个概念,一个关键词,围绕这些关键词去寻找自己需要阅读的书,建立书单,这就是主题阅读的第一步,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先建立起对某种事物的基本概念,毕竟这些概念决定了你会选择哪些书加入这次主题阅读。
第二步,建立书单
当我们对所要研究的主题建立了一个大体的认识之后,我们需要搜集自己需要的书,就是建立书单。建立书单的办法有很多,比如去豆瓣网看书评,评分八分以上的书不会太差,还可以在百度输入‘’阅读空格书单‘’,再者,很多牛人的公众号,微博,门户网站也可能会发布书单,最后,每本书本身也会推荐很多主题相似的书。
我一般用的最多的是豆瓣看书评评分,因为我觉得书单还是靠自己选择积累比较好,因为建立书单本身就是对自己收集整理能力的一种锻炼,何况,当你完成主题阅读之后还可以把自己的书单写出来分享出去,这样的过程更有意义。
第三步就是阅读,此时需要我们用到快速阅读的技巧,十几本书如果每本都从头读到尾,估计问题还没解决就没耐心了。我们首先需要扫读,我们可以扫读卖书网站的详情页,不符合自己主题的书籍果断淘汰,剩余的书籍买回来然后速读做标记,主要标记那些与主题阅读相关的章节;
接下来需要确定框架,框架性学习才是高阶学习。书中举了个人商业模式的框架,一共九个问题,这九个问题就是框架,我们可以在二十甚至更多本书中寻找这九个问题的答案。再比如三W原则,即what why how就是一个通用框架,几乎随便一个问题,你都可以用这个框架套。
最后,我们从之前快速阅读时标记的重点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整理筛选嫁接创新成新的作品。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或者九宫格笔记来辅助我们整理信息,很多时候,好的工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另外,阅读还需要记笔记,关于记笔记的方法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讲的更细致,几乎整本书都在讲这一件事。所以在《洋葱》这本书里我没有讲述记笔记的方式,主要分享几种阅读的方法,在以后的分享中我还会继续补充和延伸。
总之,整本书读下来,让我最有收获的是作者提出“概念学习”这个观点,这种学习方式几乎贯穿始终。书中引用了李笑来老师的一段话:“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主要看三点:第一要看他是不是有足够多且清晰准确的概念;第二是对于这些概念之间的关联他是不是有足够的了解;第三是看他有没有系统的方法论;第四是看他有没有成功的经验“。通读这段话其实最核心的观点就是积累概念,方法论和成功的经验也是在了解很多概念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概念学习是我们每个人有必要掌握的一种学习和思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