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两个朋友都在年关将近的时候决定明年开年以后去另一个城市生活。我一方面对他们的离开感到不舍与难过,另一方面又很好奇他们为什么会突然做出这个决定,毕竟换一个城市生活也算的上一个比较重大的决定。
他们的答案却出奇的一致,我在这个城市过得很不开心。
具体细问下来,无非就是工作环境不顺心、觉得很孤单、生活没有希望等一些很感性的且主观的描述。但仔细想一下,这些感受,仿佛并不是直接与一个城市相关,而更多的是个人的体验。这些问题,换一个城市也不一定能够解决。虽然这个选择不一定是最优解,但换个环境总是给了自己一个机会重新开始,去重新融入一个新的集体,去重新经营一段新的感情。
我不确定新的一定更好,但我可以确定现在的已经够坏。
我其实很能理解他们的选择。当年从北京毕业以后孤身一人来到深圳,我回答过无数遍一个问题:“你一个北方人,又是在北京读书,为什么会来到南方?”。我知道,在他们眼中,选择工作地点,考虑的最多是三个因素:一是选择毕业的城市,因为在这个城市里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和朋友圈,你也对这个城市相对熟悉;二是离家近的城市,毕竟漂泊在外的打工人不想做一只断线的风筝,逢年过节的时候可以几个小时高铁回家还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三是工作机会多、发展空间大的城市。
而我的选择,并不满足前两条,最后一条尚不能判断是否满足。我当时毕业的心理是和我的朋友很相似的,“我在北京过的不快乐。”我相信,这一句话足以解释所有看似不理智的行为。我如今的城市,周围的同学屈指可数,回家一趟动辄往返数千的机票,还要经历经停转机的折磨。
但,我过的快乐。
我一直认为,表面的风光都是给外人看的,每天一分一秒的生活才是实实在在需要自己去过好的。当年周围亲戚知道我没有留在北京,一度唏嘘TOP2毕业的都留不在北京。在他们眼中,因为北京是我们国家的心脏所在,所以我们只能被它选择,我们不配选择是不是要生活在这里,没有人会傻到能留在北京却不留。所以不在北京也就自然而然地和“失败”划上等号。
但是,从没有在北京生活过的他们,又有谁知道,在北京的每个冬天,为了上班不迟到,我需要6点起床,在刺骨的寒风里骑十五分钟电动车去地铁站,买票时我的手都已经冻僵到不能解锁手机;
又有谁知道,为了拿到户口——一张在座城市立足的门票,得到一份我并不喜欢的工作,我经历了多少场笔试面试,却一次次的因为“能力以外”的原因被拒绝;
又有谁知道,我奔波周转其他城市去寻求机会,回到北京已经是半夜,一脸疲惫的我还要一个人拖着行李走过漆黑阴森的校园,独自一人扛着行李在没有电梯的宿舍楼爬上七楼;
又有谁知道,我急性肠胃炎的时候整宿睡不着,第二天六点爬起来去面试,路上打不到车,还要一手撑着伞一手骑着车,硬撑着淋着雨到了考点,第一件事就是冲到厕所里疯狂的吐;
更有谁知道,这些难熬的时刻我都挺过来了,但我依然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我一个人走在街上,抬头看着北京专属的阴霾的天空,任凭北方吹打在我留下眼泪的面庞。
这些场景,即便已经过去许久,如今回首仍是历历在目。正是这一个个碎片的场景,一步步的将我推向离开这座城市的方向。我知道,在大多数人眼中,这里是多少人梦想开始的地方,这里聚集了众多与国家命脉息息相关的行业与企业,这里承载了我们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印迹,这里汇集了全球各地的优秀人才,这里提供了全国数一数二的医疗和教育资源。
但,如果在这里我都不能开心,那么这些种种优势,于我而言,又有何用?
我仍记得在毕业离开北京那天,我拖着行李,看着熟悉的立交桥、大裤衩在眼前飞驰而过、我在心中寻找了许久,没有找到更多的不舍。相反的,我如释重负。即将前往的那座城市,虽然它陌生,虽然它离家千里,虽然它比起北京有太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对我来说,“陌生”已经足够了,我需要的是将它作为我新生活的起点。
我想,是时候了,是时候让疲惫的自己喘口气,告诉自己“你做得已经够多了,你值得一段新生活。”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昨天走过的不同的路,在今天让我们作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这些选择又进一步引导我们去往不同的明天。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为了更多的吸引优质应届生资源,各个城市间的“抢人大战”络绎不绝,2018年开始兴起,2019年不断升级,今年已经进入“白热化”争夺阶段。城市“抢人”有三宝:易落户、宽限购、发补贴。的确,落户和住房是应届生选择一个城市考虑的两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看到,清华北大本科毕业生留京率不到两成,孔雀已经开始“四处”飞。杭州、成都,随着这些城市聚集了更多的新兴产业,虽然机会相较“北上广深”仍然较少,但更容易落户、房价更低的环境,十分诱人。
一座城市,吸引着万千年轻的血液涌入的原因总是类似的,但让一个个伤心人离开的原因却是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所有人对于幸福快乐的生活的向往。如果我们不能给予“幸福快乐”一个统一标准的定义,那又有什么立场去评判一个人留下或者离开的原因呢?
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我不在乎亲戚谈论起我时因为没有留在北京遗憾的叹息,也不在乎同学谈论起我的“另类”选择时震惊的语气,更不在乎回答一万遍“为什么你要来到这里?”。总归,生活是活给自己的。我只需要在乎,在这座城市的日日夜夜里,我无怨无悔,我活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