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五年级学生上第一课《白鹭》,我在文中读懂清澄的含义。
清澄”就是干净、纯净,没有杂乱的东西,还带着安静、舒服的感觉。
在我们的周围,有哪些画面让我们看得出"清澄"呢?
清晨草叶尖的露珠,亮晶晶没一点杂质,这是清澄;
能看清水底石头和小鱼的小溪,这是清澄;
蓝天没有云,一眼望到底,让人心里舒服,这也是清澄。
那《白鹭》文中可以从哪些地方形象地看得出白鹭的清澄呢?
它美丽的外形: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那色彩是多一点不好,多一点也不好,这样的外形及色彩刚刚好。
在清水田里,一两只白鹭站着钓鱼,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框,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黄昏低飞,清清柔柔,没有一点杂乱, 和"清澄"的感觉完全一样。
晴天的清晨,白鹭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它是在蓝天下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乡居生活,有这么一种低飞的白鹭,真是乡居生活中得到的恩惠。
白鹭是凊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不得不和郭沫若先生一起感慨,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润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因为喜欢诗,也就喜欢白鹭这种高雅的气质了。
可是如何理解"清澄的形象化"呢?我搜刮生活中的点点画面:
晨露
悬在草叶尖
拒绝了所有打着朵的云
把天空压成一片透明的镜
溪流
绕过卵石时
人故意放慢脚步
让每颗沙粒都能看清自己的影子
月光
落进空杯的瞬间
没有溅起涟漪
只悄悄铺成一层
能数清星子的薄纱
连风经过这里
都卸下了尘埃
像个孩子,轻轻
吻了吻刚睁开眼的花苞
我们再来看生活中的自然景物,清澈的湖水、溪水,如“清洌可鉴”的井水,能清晰看到水底的石头、游鱼,展现出水的清澄。我想起了在河北的雾灵山脚下,水从高处流下,经过一个个下游的村庄,在小河边停留,那河底的石子清哳可见的画面。
晴朗的天空,湛蓝如洗,没有一丝云彩,给人一种清澄、开阔的感觉;
以及皎洁的秋月,月光如水,洒在大地上,营造出清澄、宁静的氛围。
清澈明亮的眼睛,能让人感受到纯净无邪,仿佛一眼就能看到内心的纯净,是清澄的一种体现。
还有纯净、清亮的嗓音,如同水晶般剔透,也可以用清澄来形容。
透明的水晶、玻璃制品,如水晶球、玻璃杯等,它们能够清晰地透过光线,看到内部的物体,具有清澄的特质。
还有洁白的丝绸、棉布等织物,质地纯净,没有杂质,也能让人联想到清澄的感觉。
黄昏时白鹭低飞的画面被视为“清澄的形象化”。白鹭那雪白的蓑毛、流线型的结构,在黄昏的天空下显得格外纯洁、美丽,给人一种清新、澄澈的美感。
上海特级教师顾文艳老师在公众号文《一切美好皆恩惠》中写道:
孩子们不仅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读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还从“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读出了白鹭的外形如精巧的诗歌,又从白鹭觅食、栖息、低飞时的姿态读出了白鹭如诗。
更让我叫绝的是,孩子们把诗的特点和白鹭的特点结合起来理解。孩子们说诗的语言简洁,也是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白鹭也是如此。孩子们说诗是独特的,新鲜的语词,奇妙的想象;文中的白鹭也是如此,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似不安慰却很悠然,也是别的鸟儿很难表现的。孩子们还说诗是富有韵味的,不像歌那般铿锵;结尾说韵在骨子里而不是刻在骨子里,这就是如诗一般的白鹭,柔和而低调……
当孩子们想象自己置身于安宁、静谧,世外桃源般的乡村时,就能理解这样的境界就是“清澄的形象化”。孩子们说,白鹭低飞是乡居生活的恩惠,所有的美好都是一种恩惠!
在文中后的留言中,平安老师说:和孩子们在一起每一天,何尝不是“清澄的形象化”,感恩你们带给我的一切美好,一切美好皆恩惠!
我留言到: 能读到顾老师的佳作,这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清澄的形象化"!这五个字多么美妙!
是的,就像平安老师说的,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日子,满是干净的快乐,(因为孩子们是清澄的,)这是‘清澄的形象化’;我读顾老师的文章时,心里觉得舒服又纯净,这也是"清澄的形象化"。其实所有美好、纯净的东西,都是‘清澄’的样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