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做过4年销售的大龄男青年,非常庆幸自己在跌跌撞撞之后选择了运营的工作,在1年和产品运营同事的相处后,我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开始发生一些转变,想在日更里做一个总结,这里不做各种效果夸大和情感渲染,我的个人日更也纯粹是为了做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记录和经历分享。
1. 在说转变之前,我会先说一下两者相近的点。虽然我从事过的两个岗位一个偏业务一个偏职能,但是有一点非常一致,就是两者都是对业绩结果负责,区别主要体现在业绩考虑的范围,业务覆盖的区域和时间周期,销售更像是业务从0-1的过程,而运营要做的是从1-10。
举个例子,销售通常会局限于一个片区或者城市,这就叫做地域上面的局限,运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将一个城市好的的业务模式做总结,做提炼,形成一套逻辑合理的方法论,通过几个城市的试点,最终成功在全国铺开,帮助集团在全国市场上打开了局面。这个就是运营存在的意义。
时间上面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城市在某个月业绩出现了大幅上涨,对于销售来说,有可能会归因于市场周期性的调整和行业政策的扶持,或者大的环境没有变化,仅仅是销售团队规模变大。但是现在运营的角度,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业绩的上涨主要表现在哪个产品上面,相比于往年是否有明显的规律,上涨的因素有哪些,其中哪些是主要影响因素,后续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可以实现这种状态的长期维持。
以上是工作内容的区别,总结下来一句话,销售看短期,窄面,对利润直接负责。运营看长期,宏观,对业务发展负责。
2. 很多运营朋友经常自嘲自己就是打杂的,这一点我并不是很认同。每个职业其实都没有打杂的岗位和内容,但是不代表这个职业只能打杂。相较于重复性的劳作,我个人认为运营其实有更大的上升和创新的空间。这一点能够帮助我们去看清楚一件事情的本质,而我们所说的认知也基本上来自于我们对事务本质的理解能力,至于如何处理事情可能都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我在做运营工作时,最常会听到老板讲的一句话是,不要告诉我你的方案是什么,了解问题的真相是最重要的,解决方案并不关键。
以前还不是特别理解,在做了很多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和无用功之后,我发现这个逻辑不管对工作还是生活都非常适用。我现在的观点是一个人做事至少要符合两条,一是事务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认知,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找到最优解,这个时候根据第一性的原理,先做计划,有60-70%的成功概率就先做,频繁试错,逐步逼近理想结果。
二是对事物有一定理解,我的建议是一定要把事情处理的过程,资源和动作有细致的思考之后在行动,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在于避免盲动,在过程中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
3. 作为重新使用简书的用户,看到文章一发布就有10-20的阅读量,我在想这个软件的推送机制是什么样的,站在简书运营的角度,他/她会怎么看待我这个新用户,想着什么法给我激励,保证我的持续活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