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从小就是特别喜欢干文字的堆砌这个事情。没有原因。
曾经有段时间,因病在家休养了半年多,实在无聊了,就每天抄新华字典,写日记,听广播。总听别人写听众来信,自己也心痒痒,于是鼓足勇气给电台写了一封信,怀着忐忑的心情寄了出去,意外的是,居然被电台播报了。
我这封唯一被声音公布的信,最大的遗憾是主持人把我的名字念错了。原因是自己为了显摆自己的字,写得太草书,主持人没认出来我写的什么字。但是这也激发了我的心思,不愿放弃。
有段时间,迷恋散文。写散文要求形散神不散,这个理解起来不难,落笔的时候就困难重重。或者不知道如何形散,或者不知道如何神聚,到最后,也不想了,就凭着感觉写,也不管散不散,文不文,写什么样,算什么样吧。
说起写诗这个事,确实需要天赋。不管我怎么努力地搜肠刮肚,也写不出别人家的那种意境和语境,遣词造句的能力严重缺陷。后来想了一个投机取巧的办法,把散文断句,不写一行,改成三行。诗文都有了。
后来参加工作,和那些年纪比我大的大姐们相比,写总结这个事,我明显具有绝对优势。开始是偶尔代笔一下,到后来,我干脆就把整个班组的半年总结、年终总结全包了。顺带还有检讨检查、学习心得、培训体会之类的,通通给包圆了。
再后来,介入到管理工作,写报告就成了家常便饭。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才知道,这个报告的“含金量”是最高的。怎么说呢,比如人际关系、预期目标、领导意图、动作步骤、行动策略、同事反应……都在这份报告里。字不在多少,而在于这份报告的功效,正面做盾,反手成矛,上下通达,则大功告成。
于是,每天都在战斗,在战斗中寻找生活。原以为,就这样了,也不去多想,怎么过不是一生呢?偏偏在有书里遇到了刘主编写作课程,枯井般的生活被完全打破,稳守了多年的心,涟漪再起,一波一波。
面对又一次唤醒的初心,其实是犹豫不决的。逃离舒适区的底层逻辑,有谁不明白。刻意练习的终极愿景,难道有人不懂?真实的情况是,谁都有惰性,而我也不能免俗。
写作课程的学习过程,也是自我重新寻找自己的过程。从第一次作业被分享的激动,到第一次课程过稿的喜悦,都在不断地自我强化,增强自信。原来,我也可以做到,真的可以做到。指导老师给我的三次课程作业的评价是CCB,我一直觉得错了,应该是BBC,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打入西方世界去演绎无间道了。
其实,我一直想的是,如果真挂在课程上,也许我就真的不多想,不惦记了。想起来写个日记,随笔,想不起来就随它去吧。可是课程毕业,还侥幸过关,又进入了新的阵地。和一群优秀的同学们一起,那还纠结什么呢,写,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