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下班时,班上的刘祺波同学走进办公室,委屈地对着我说:“老师,我的书袋被人割坏了。”“噢,怎么会坏掉?谁弄坏的?”他说:“有人看见朱明轩同学在上C层英语课时,拿着剪刀。”我心中有数了,说“你先回去吧,晚上老师问问看是谁弄坏的。”
晚自习前进入班级,果然看到书袋已经被剪断了,我帮着学生扣上袋子,可是太短,无法放到课桌上,正在整理时,朱明轩同学来到教室。我不经心地问了一句:“明轩,你知道这个书袋是怎么回事吗?”他毫无迟疑地说,“老师,是我不小心弄坏的。”“那行,我们重新买一个给别人。”他说,“先把我的拿给他用吧。”我很惊喜他承认错误的态度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没有批评他,而是向明轩竖起了大拇指。说“明轩,好样的,老师非常欣赏你的态度,为你点赞!”明轩的脸瞬间有了开心的笑容。我与他一起整理好书袋,继续表扬他承认错误的方式,说他是真正的男子汉!在我的点赞下,问题迅速得到解决,还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明轩。这件事过后,我的心情是惊喜的、欣赏的、感动的!
说说明轩此人,是个幼稚、没有原则、做事不经大脑、冲动、不喜批评、甚至有点小气的男生。六年级时,与班级的小同学一起,没少做过坏事,是个“惹祸精”,是办公室常见的约谈对象。尤其在处理各种矛盾与事情时,他的小脸永远是绷着的,嘴巴嘟着,永远都是别人的错。接班时,看到班级的学生名单有此人,说实话,当时觉得自己好倒霉,怎么会有这个“惹祸精”“小麻烦”。果真,开学没多久,就发生了“自助餐事件”,被学校严厉批评,还导致班级被取消了文明班级的评选资格。
由于他好动、自律能力差,嘴巴老爱说别人,没少惹麻烦。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备课,朱明轩和陈文凯两个人边说边吵边哭地进了办公室,为了避免影响其他老师办会,我们三个人就到走廊上。粗略一问,是在英语C层课上,陈文凯大发脾气,向朱明轩扔了课本,很大声地凶过去。同学之间的小矛盾,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法像法官判案一样,理清个是非曲直。如果巧妙地解决冲突,化解矛盾?还能对学生进行一次责任感教育?
一、做到只倾听不评价。毕竟是十一二岁的孩子,他们的情感比较细腻、敏感,比较关注自身的感受,他们缺乏成人般的理性判断。作为师者,可作为第三方,耐心地倾听当事人诉说事情的来龙去脉,要求其中一方诉说时,另一方当事人绝对不能多嘴讲话,老师在倾听的过程中,不作任何评价,允许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沿着自己的视角进行描述。当说完之后,双方激动的情绪就会得到一定的缓解。如果老师能及时地共情,孩子的感受就会更好。这件事情中,陈文凯哭诉朱明轩欺负他,课间抬腿让他摔倒,上课用水泼他。朱明轩反馈,他没有泼水,只是朝着文凯笑,文凯误会他了。又说起,文凯因他姓朱,就说他是“天鹏元帅”等等,听完,就知道他们的矛盾不是一天两天了,是长期累积下来的。
二、改变学生语言习惯。常年的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学生矛盾,处理时每个学生使用的第一个主语都是“他”,先指出他人的错误,俗称“他错主义”。虽然说,“他错主义”是人的本性,因为人总是本能地寻找借口逃避错误的,但是,长时间的“他错主义”思维,容易滋长学生指责批判他人,逃避错误和责任,缺乏责任意识,不利于他的成长与责任担当。因此,在处理学生矛盾时,可引导学生先使用主语“我”,描述自己的行为,通过对自身行为的回顾与反思,意识到自己的处理不够妥当、错误的地方,从而增强责任担当意识,能够发现并矫正自己的错误。
三、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学生之间的矛盾本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多时候吵完了、打完了,你还没回过神来,他们已经和好如初的。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处理学生矛盾,班主任应放权给当事人,让他们在调解下,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没有让矛盾更加激化,产生对对方的怨恨,也教会了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化解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学会宽容,学会担当,促进同学之间和谐相处。这件事中,经过前面两个环节的铺垫,明轩与文凯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的问题和处理不当的地方。我有意提出两个方案解决,一是找个没人的地方打一架,互相出出气,二是和平相处,互相不计较。最终,他们选择了第二种,相信,经过这次事件,他们也应该懂得及时承认错误,少一些互相的捉弄与玩闹。
也许明轩只是一时的勇于认错,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他可能会继续犯错,继续逃避责任,继续嘟着嘴抗拒对他的批评等等,相信这件事将成为他重要的人生记忆。但是作为班主任,无论如何都应该充分利用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懂得人际交往,知道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边界意识,知责任、勇担当,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