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不乏咏物类的。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诗人们在细致描摹它们的同时,也寄托自己的感情。——于是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这些对于古代的大诗人们而言,可以说是信手拈来,然而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却非常难。
要想写咏物诗,你就要先了解它的分类特点和创作方法。
一:咏物诗的分类:
从咏物的不同方式来区分,咏物诗则可分为赋体咏物诗和比体咏物诗两大类。前者以描摹物态为主,后者以托物言志为主。
1、“赋体咏物诗”
“赋体”咏物诗强调图形写貌,诗人对事物的形貌、声色等细微特征特别关注,重视事物给自己的感官印象,并且对它精雕细琢。
例如:骆宾王七岁写的这首《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比体咏物诗”
特点是托物寓志,借物抒情。这类诗歌的本意不在物本身,只是借物来说事,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感情,根据表现手法的不同,大致有四种形式。
一是把“物”人格化。
或采用独白式,或选择呼告式,共同特点:把物当作有生命的人给予直接描写,读者几乎分辨不出哪是状物,哪是抒情。
比如高岱《灯蛾》
物性固有癖,附炎岂我情。
宁投明处死,不向暗中生。
这是灯蛾的独白,更是诗人的人格宣言。
二是借物议论法。
大致分两部分,前半部分状物,后半部分议论。状物为议论创造条件,议论巧借状“物”提供的契机。
比如刘克庄《葵》:
生长古墙阴,园荒草树深。
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阳心。
恶劣的环境与忠贞的气节,无情的冷落与赤诚的忠心,形成鲜明的对照,议论极其巧妙,又极有力极深刻。
三是借题发挥式。
请看袁郊的《月》:
嫦娥窃月出人间,藏在蟾宫不放还。
后羿遍寻无觅处,谁知天上却容奸。
题目为“月”,诗人既不描写月之形,也不写月之光,完全抛开了物的特点,“月”只不过是个幌子,诗人借它带出一个传说,再加以点化,极深刻的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四是语带双关法。
有一首咏“针”的诗写得极别致:
尖头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
眼睛生在脚跟上,只认衣裳不认人。
诗中的针,尖头、没分量、只认衣裳,既是写针,又是写人,无情的讽刺了那些善于钻营的势利小人。
二、咏物诗的创作要诀: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写好咏物诗可以借鉴下面五点创作要诀:
一、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
所咏之物要与作者寄寓的情感志向有相通处。不可物我无关。
以郑板桥的《题竹石画》为例:诗人先表现出竹子坚韧顽强的鲜明性格,即使环境再恶劣也无所畏惧;然后展现竹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风貌、神采。诗人对竹子的这些描写既抓住了竹子的最大特色,又和自己历尽磨难的身世,耿直傲岸的性格等结合了起来。
二、“不即不离”“不脱不粘”出入所咏之物而不离所咏之物。
“不即不离”通俗一点儿说,就是诗人在创作时,要在切合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仅仅停留在“物”上。
如苏东坡《水龙吟·杨花》起句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即不离也。也就是说,苏轼在咏杨花的同时,也在咏思妇,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达到“物我一境”的最高境界。词中的杨花像是很有情意,能万里随梦寻郎,能化为浮萍,还能变成离人泪;而词中的思妇“愁绪满怀无着处”,梦中万里寻郎“不得到辽西”,又“无计留春住”,梦醒后“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咏物与抒情所似水中着盐。
三、“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如何体现各人的特点个性。
表面咏物,实为写人。重心不在物,而在通过物来写人。借咏物达到寄寓的目的。
谁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
以咏蝉三绝为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虞世南之《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三首诗差异之大,形同霄壤。
对此,清人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有很经典的评论: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三位诗人一为高官,暗喻品行高尚,声望自大。一为囚徒,自哀自怜,显其清高。一为落拓士人,悲蝉悲己,自叹身世。都写得物我无间,情意胶合。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诗体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和特点。
四、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有无别的道理。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岁寒三友”之说,松、竹、梅虽则各异,但它们凌霜傲雪的风格却毫无二致,因此,不同的诗人在咏不同之“物”时,所表达的主题有时却是一样的。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自然是有寄托的,诗人咏梅花就是咏自己,梅花的那种不随流俗,不畏谗毁,坚贞不屈,死而不悔的风格和陆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情操完全一样。
王安石的《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这首诗虽然咏的是杏花,但和陆游所咏的梅花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你看,诗中的杏花和陆游词中的梅花一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恶势力。
陆游和王安石的志趣在这一词和一诗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由此看来,对于诗词中的寄托,不能用固定的模式或框框来随便一套,就以为可以偃旗息鼓,得胜回朝;也不能牵强附会,妄加臆断。而必须实事求是,从全篇着眼,从作品及作者的实际出发来做准确的剖析,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抉择,否则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五、要懂得所咏之“物”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
咏物诗要达到形似相对容易,而要达到神似就比较难了。以绘画打个比方,同是画人物肖像,一般的画匠只能达到形似,而真正的天才画家才能达到神似,把人物画得活灵活现,富有神韵,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也就是要画龙点睛,达到形神兼备。
就拿苏轼的《东栏梨花》为例: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
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三、创作和鉴赏的注意事项
1、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咏物时尽量“只取一瓢饮”,最好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
2、要注意诗人的性格差异,以及环境和处境的不同、这些会产生思想等的差异。创作也是一样,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3、阅读时须认真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可借助诗人生平、注解等。
4、托物言志的“志”可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5、托物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四、咏物诗常见意象:
【植物类】
岁寒三友:松竹梅(高洁)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兰花(高洁、君子之德)
杨柳(离情别恨、摇摆不定、春天的美好)......
【动物类】
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蝉(悲凉、高洁)
杜鹃(哀怨、凄恻、思归)......
这个我们今天就不过多展开了,下回详谈。
基本了解了以上内容,再着手作咏物诗虽然依然不易,但是心里多少会有些底了。
作诗填词除了要学习基本格律知识外,构思和创意最重要。
大量学习唐诗宋词,从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方法,是不错的途径。不过读的过程切记不能流于表面,一定要多想多悟。
最后,还是要把理论的知识付诸予实践,也就是要多写多练。刚开始,哪怕写得不好也没关系,毕竟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写之前,最好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如果你喜欢,你愿意,万事万物皆可入诗。前期模仿可以,但不建议多用,还是要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