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更高更远处的世界
人类对于科学,有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迷信。或许是因为不懂什么动量守恒、量子力学、热核弹吧,总觉得未来科技,能让时光倒流、长生不老。但是科学是有边界的,并非无所不能。
但是有一少部分的人,爬上了人类知识的峰顶看了一眼另一边的未知世界,想把一些科学极端化。
《世界的形状-读懂你一知半解的科学知识》作者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把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用大白话,讲成了人人都能听的懂的科普故事。让人类在面对世界时,能多点底气,少点困惑。
石峰,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把科普写成了小说,这才是现代教育应该有的样子。科学需要传播,方法很重要。
01.宏观看世界
科学在开始的时候,几乎就是好奇心。
人类一直努力认识这个世界,从最初的想象,到“宗教”,后到玄学。早期的聪明人在办公室靠头脑风暴研究世界,直到17世纪,伽利略动手做了实验。
他和原先的单纯辩论有了本质区别。所以伽利略很伟大建立“科学”的雏形。
牛顿在伽利略的基础上,还运用系统的数学工具来解释试验现象,把“哲学”和“科学”彻底分开,拉开了经典科学的序幕。所以牛顿是物理学史上第一人,伽利略只能算第二。但是如果没有伽利略,牛顿永远也不会是第一。
19世纪末,奥托.卢默“黑体辐射试验”,普朗克勉强凑出个公式,爱因斯坦马上心领神会,总结出“光电效应”,还得了个诺贝尔奖。
量子力学的掌门人-波尔,脑洞大开“波尔模型”在氢原子上解释成功,即电子轨道也是不连续的,也是一段一段的,量子也是一样的。
物理学世界,你方唱罢我登场。吵了几十年后,吵出了一个叫贝尔,“贝尔不等式”。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是随机的,大家不要担心命运被注定,
吵架的过程中,爱因斯坦,提出来“量子纠缠”。
物理学从无到有,一代一代人奋力拼搏,给后人搭建研究的平台。后人前仆后继,一点一点去完善先辈的科研,提出更高的论题,这就是科学的进步。
如道德经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样的道理。
02.中西医的那点事
所谓前沿科技,往小了说就是粒子,往大了说就是天文,往虚了说就是时空,往实了说就是生命。
西医就是把人体:参数化、标准化、从微观入手。
技术上说,标准化使得医学可以精确重复、广泛传播,可以在他人的基础上更高更快发展。
西医的医生可以在学校批量生产。
大量数据表明,计算机看病比普通门诊医生更靠谱。
马斯克:计算机作为一个整体,就获得了几乎和人类同样的智能。人类将被永远改变。
中医从神农尝百草开始:脉搏跳动、舌头颜色、说话声音、排泄物气味。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找到有价值的特征,意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医的标准化底子实在太薄,“望闻问切”需要相互配合才能诊断病情。
学中医的关键靠悟性,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更像是一门艺术或手艺。行业标准无法建立,人才培养难度大。
仅靠中医“望闻问切”无法精确地诊断,导致中医无法保证治疗交过的稳定性,时好时差。西医,步步为营,一旦攻克某项疾病,效果是稳定的、可预期的。
但是几乎所有的医学专家都认为,任何与医学研究有关的媒体报道,都只能当娱乐新闻看,是因为医学研究不被推翻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
总结:中医偶尔治本,西医总是治标,免疫系统强才是王道。
写在最后:
如果说,古人的生产力是天平,付出多少力气就收获多少粮食。
那么,现代人的生产力就是一根杠杆,只用坐在电脑前敲敲打打,就能驱动万吨的巨轮。
甚至,通过AI引擎绘制出无比接近现实的影像,甚至创造一个从未有过的平行宇宙,照亮整个社会前进的方向。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这是技术即将换代的时代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