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今天主动报名旁听了公司组织给新进大学生的一场关于思维导图的培训。这个一直在耳闻目睹、但从未亲身体验的传说中的发散思维神器,今儿也得以近距离了解了。
授课老师是个比较养眼的美女,授课方式中规中矩,该有的内容、案例、互动、练习也都有,只是听着的总体感觉没有太多的代入感。不过我是抱着了解的心态来的,没作太高期望、自然也没有太多的失望。
老师的授课情况不做太多评价,因为并不影响我了解思维导图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1、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英国人东尼.博赞;
2、思维导图的最大、也是最神秘的作用是能同时调动人的左脑和右脑去组合思维和记忆;
3、思维导图最好以手绘为主,全图式、图文式均可(敲黑板,XMind生成的图,或一些纯文字的分支图,严格意义上说都只是结构图,类似大纲,并不是思维导图);
4、正确的思维导图需具备六大元素:中心图、分支、关键词、关键图、颜色、个性元素;
5、思维导图的绘制要点:发散状、分支由粗到细且为曲线、使用3种以上颜色、7种以下分支、仅罗列关键词(关键词文字要求写在分支线上)、尽可能多使用图形。
R
其实以前在看别人绘制的各种导图时,我心中就存有一些困惑:做这么花哨复杂的枝丫图,到底是在节约时间还是在浪费时间?也许画一个中心图的时间,我已经用笔飞快记完脑海里刚刚迅速冒出来的念头和灵感了......
今天在做绘制练习时,我更有这样的感觉,似乎自己更多的关注点是在绘画上,反而还没有我随意在纸上做记录时的注意力集中。
I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思维导图如果仅仅只是为了图文并茂来引发绘制兴趣,或者仅是为寻找不一样的逻辑结构来彰显个性化效果,那应该不会有这么广泛的应用。
仔细回顾了今天的课程内容,又看了李老师的干货文章,我开始有点明白了:思维导图是非常强调制作过程的,因为只有自己参与绘制,才能在这个过程里去进行充分的思考,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思维活跃度、达到增强记忆力、最大限度发挥创造力的作用。
由此可见,思维导图的绘制并不是求快的目的,而是求简洁和好记。而慢工出细活的绘制过程,也正是为了让思维进一步发散、思考进一步深入而提供的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这就像老师说的,思维导图追求的是“乐学”,在我们身临其境、沉迷其中的时候,本身就拥有了在放松和娱乐中进行学习的乐趣。
而我今天之所以在绘制过程中,不能同步去思考,也并无关系,只需让大脑等待当前的绘制完毕后,再去思考下一分支内容、再下一分支的内容......慢一点,又有何不可?套用现在流行的话题,我们正在逐步丧失的不就是慢下来思考的能力么。
D
展示下今天的作品,仅看看形式吧。练习主题的确给的有点虚无缥缈,所以内容就暂不做详细推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