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写的是每个年轻人的困境、期待与追求。”正是封皮上的这句话吸引我去阅读路遥的《人生》。
书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在高中毕业后回村里学校当了一名代课老师,这份工作既体面,前景又好,他是很自豪的。作为农民的儿子,十几年的拼命读书就是为了有朝一日不再成为农民。当他正盼望着通过正式考试转正之时,村里的书记高明楼下了他的岗位,让自己刚高中毕业的儿子三星顶替了他,这对他无疑不是一个重大打击。父母一辈子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反而更加讨好于明楼一家。无奈回到土地的高加林虽然有怨,但是仍然热爱着这片养育他的土地,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高加林爱上了巧珍。巧珍,一个典型的农村女孩,她温柔、善良、勇敢,同时也自卑于自己没有上学,担心配不上高加林,而巧珍对于高加林大概只是精神上的慰藉,从这一点看,两人的爱情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悲剧。等到高加林的叔叔回乡后,村里领导为了巴结他们一家,为高加林在县里报社安排了工作,加林又离开土地,到县里工作,在那里他勤勤恳恳,不怕苦不怕累,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也迎来了他在爱情中的矛盾“黄亚萍”。亚萍和加林是高中同学,俩人上学时就很聊得来,但是亚萍却不允许自己和一个农村人谈恋爱。当她再次见到如此优秀的加林时,尽管已经有即将订婚的对象克南了,仍是选择与其分手,和加林相好。而加林终究嫌弃巧珍没上学,选择了亚萍。当两人计划未来一起去南京发展的时候,克南的母亲嫉妒加林抢了自己儿子的女朋友,便举报他工作走关系,结果高加林再次回到农村。这时的巧珍早已心灰意冷嫁与他人,最后,加林真正的一无所有了。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可是高加林的人生还没有结束,他又要被时代的潮流推向何处呢?
人生就好像一道道选择题,最难的不在笔下,而在真实的生活里。文中的人物都在选择,加林在城市与农村之间选,在亚萍与巧珍之间选,亚萍在克南与加林之间选,而巧珍则在成全与否之间选,他们都在选,却又不得不选。实话说,高加林的悲剧是自己酿成的,他为命运的不公抗争过,也认命过,最终回到土地的结局,正如开始一般,一切回到了原点。若在当今社会,加林自然可以混的如鱼得水,在广阔的城市里任意遨游,说到底也是时代的悲剧。读完整本书,我斥责高加林的无情,更加心疼为爱牺牲的巧珍。转念一想,假如我是高加林,面对城市的繁华与农村的贫瘠,该如何选呢?没有答案。“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就看我们是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人们在对高加林嗤之以鼻的同时,又人人都是他,这便是路遥想要告诉我们的人生吧。
附《人生》经典语录:
大地的胸怀是无比宽阔的,它能容纳人世间的所有痛苦。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能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不要抱怨生活!生活永远是公正的!你应该怨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