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用之人——在竹篙镇关怀“六类儿童”活动大会上的发言

做一个有用之人

刘元兵

——在竹篙镇关怀“六类儿童”活动大会上的发言

竹韵书香染,月季书华年。在繁花落尽,青果高悬,翠绿变深,阳光逐渐骄横的初夏时节,我们眼中的农户被一簇簇翠竹包围,进入竹篙境内,金堂大道两旁一排排箭竹随风而浪,向你们点头哈腰,表示欢迎。你们已经到了竹韵悠悠的竹篙镇,也进入了竹韵飘香的九龙社区。在这竹韵飘香的村子里,有一座农家书院,那就是竹韵书院。我就是书院的创始人之一。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邮仔”

我叫刘元兵,是这个从竹篙镇九龙社区走出的农家孩子,身上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朴实与厚道,谦虚与执着。1979年,以优异成绩从九龙公社初级中学考入四川省邮电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邮电通信技术员,爬过电杆,送过信件,接转过电话。后来由于业务技术过硬,破格提升为蒲江县邮电局副局长,主管电信工作。后来出任蒲江县、双流县邮政局局长和党委书记等职务。后来调任成都市邮政局公众服务处副处长、助理调研员。我的身上雕刻着竹篙农民特有的勤奋向上的本质,一路打拼,成绩卓越,曾获得诸多表彰和荣誉。多次被评为成都市邮政局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成都市第八届“优秀青年”、四川省邮政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邮政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3年3月,被国家人事部、国家邮政局授予“全国邮政劳动模范”。由于身体原因退居二线,回到家乡养息。

从九龙社区14组走出的农家孩子,走过很多的异地他乡,不管身在何处,心中总是牵挂着竹篙,牵挂着赵家沟。1999年,村里的交通条件非常差,农民从水库大坝抬预制板和建筑材料回屋修房子,建筑材料的费用和搬运的费用几乎相当,村民负担很重。于是,就个人出资一万五千元,修建一条从水库大坝延伸到九龙社区14组的500米道路,汽车开进了农家院坝,大大减少了村民修房造屋的建筑成本。村民买起了摩托车,方便了村民出行;曾经免费为队里29户人家修理调试电表,维修电器设备,帮助和资助村里的孩子读书,协助村民就业,协调有关邻里纠纷等。我总是保持着对故乡的那份深情,对乡亲们的那份热情。

开办书院,用文化回报乡邻

近年来,地处成都东进区域的竹篙镇,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小康。但是,随着村小的撤销,农村有了文化空心化的倾向。于是,出资三十余万元修缮父辈留下的老宅,出资八万余元购置设备,在竹篙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九龙社区的指导下,开办了九龙社区农家书屋(竹韵书院)。传承孝善家风,开展文学讲座,让附近的孩子来这里研讨文学,传播文化。竹韵书院就用文学、书法、教育、农业等方面的资源,用文学和文化回报乡邻。这是九龙社区农家书屋向农户的一个延伸,是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融合的新型模式,也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进一步深化的有益探索。

故乡的贫瘠主要是文化的贫瘠,竹韵书院就是要综合文学、书法、教育、农业等方面的资源,用文学和文化回报乡邻。山水可以寄情。这个曾经怀揣故乡的一把泥土离开故乡的人,雅居在竹韵书院的竹香居,已经完成4本书(散文)的创作和出版三十万字的《广兴印记》。完成了全国乡村书院第一部文集《竹韵里》,充分反应了乡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完成书写乡村教师的长篇小说《教书匠》和关于九龙社区、赵家沟的农村题材小说,反映赵家沟农民命运的三十万字长篇小说《赵家沟》。创作以自己为为主线的,长篇小说三十万字《绿波贤人》。用自己的退休金支撑书院,用自己文化影响村民,用文学宣传故乡,将站在故乡的土地上眺望远方,做一个对乡亲们有用的人,让夕阳的光辉洒遍故乡的田野。

书院已经有藏书5000余册,主要以文学、农业知识为主。有我的著作和发表的作品、刊物,有中外大作家的文学著作,有省内外知名作家的作品,重点收入故乡作家的乡土文学作品,还有农业种养殖书籍。平常向村民开放,免收学费,提供免费午餐,免费提供茶水,订阅报纸,供村民阅读。书院有国家级和省市级作家二十余人参与文学讲座并进行文学指导,有退休农业技术员做农技辅导,聘请有专家教授做书院的顾问。

目前已经有100多孩子来书院接受进行文学辅导。他们来自九龙社区、竹篙镇、又新镇,还有金堂县城、邛崃、蒲江的孩子慕名而来,如今已有十五个学生通过书院的指导加入了四川省散文学会青少年专委会。已经在竹韵书院开展文学讲座6场,在竹篙中学、永乐中学、又新中学、广兴中学开展文学讲座10余场,有1000多人次学生参与。有附近的学生来书院阅读,有成都东软学院的大学生老书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学生借阅书籍。有村民来书院休闲娱乐,阅读农业书籍。还可以开展线上的远程辅导讲座。

竹韵书院已经纳入金堂县社区教育体系,并被竹篙中学教研团队列入农家书院推动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模式进行教学研究,积极探索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融合发展课题,使社区活动逐渐教育化,学校教育逐渐社区化,书院成果集暨金堂县规划课题《以农家书院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研究》课题的阶段成果《竹韵里》已编出版,竹韵书院依托于社区,从而构建起青少年教育社会大课堂。在成都开放大学金堂分院的指导下,成都市终身教育促进办公室授予九龙社区2022年成都市“终身学习型社区”;竹韵书院为2022年成都市“老年学习社团”;书院被评为2022年金堂县“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被金堂县委宣传部授予“院子里的书架”,金堂县妇联“家庭教育基地”,金堂县文联授予“文学创作基地”,金堂县图书馆授予特色分馆称号。

站在故乡望远方

书院的发展已经走向正轨,加强对书院团队的管理。除了继续做好学生的文学写作辅导,在内容上增加书法绘画类、农业生产劳动类辅导,以及增加乡土文化和竹篙镇历史文化讲座,在对象上增加服务人数和类别,鼓励附近村民读书看报;继续做好线下活动改善服务形式,线上公众号宣传书院学员作品,供更多的百姓学习使用。打造创作与培养并行,交流与交友共享,生活与文学相融,农村与文化相亲,家庭社区和学校相结合的新型书院模式。加强与地方学校的合作,加强与文理学院、成都东软学院和其它社会组织的交流提升服务能力。

故乡大地上追梦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赵家沟里风景好。作为一个作家,枕着九龙湖的清波入梦,用坚实的脚步,走在故乡大地,感受着乡村的静美。在故乡的怀抱,挖掘文化,打捞乡愁。

退休了,我把党组织关系转到了竹篙镇九龙社区,成了一名竹篙镇的党员。怀揣着对故乡的爱,在九龙社区的赵家沟的大地上追逐梦想,故乡的土地上铺满了我的足迹。走过家乡古老的土地,探寻着故乡的历史;在火烧寨、黄金桥、龙井村、红观音、大明寺等地感受着故乡历史文化的厚重;走过故乡的山山水水,用笔记录,用心采访创作,故乡的历史文化就在他的键盘的敲打下,显影出来。如今,在网上一查九龙社区、赵家沟等关键词,就可以弹出大量的文章和诗篇,让人们对竹篙镇有了更深的认识。编撰完成《广兴记忆》《广兴印记》二书,为故乡留下了珍贵的文化史料。积极组织和参与故乡的文化活动,主办《幸福是什么》《竹韵里》新书分享会,让家乡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积极宣传九龙社区,曾经为社区采写不少的文章发布于网络和报刊。《五棵柏树的英姿》颂扬了人民解放军;《“燃灯者”,爱的坚守》和《山村里的读书声》书写坚守九龙的乡村教师;《刘桂珍,一生托起2000个新生命》发布于《晚霞》杂志和网络;《庄稼医生》宣传农村的农技人员的无私奉献;《九龙二虎三个包》讲述了家乡的传说,《红花水库的记忆》让后人永记九龙人那改天换地、不屈不挠的精神;《魅力九龙,“甲”秀一方》让身居成都东部的九龙社区,声名远扬。《赵家沟的慢生活》而是四篇近十万字的系列文章,书写了九龙社区农民那种悠然顽强、勤劳善良的一个个故事。让藏在成都东进区域的九龙社区声名远扬,不断有远道而来的人慕名前来九龙社区,感受农村的静美,让九龙及竹篙的土特产粑粑柑、脐橙等得以传扬。

做一个孝善之人

我是一个头顶六座大山的人,1999年我身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后来有患上了高血压、痛风,2020年换了脑梗、后来又出现心脏疾病,如今肾病又伴随着我。但我坚信任何时候都应该有一个孝善之心,他会给你带来福报。

常年累月带着病痛的身体,给父母买菜、买米。工作再忙,刘老师依旧会坚持每天去看望父母,给父母买菜买肉,还给父母理发、修指甲。今天刘老师一大早就来到菜市场买了父母爱吃的菜、肉和鸡蛋。开车给父母送去。在家里面,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与老父亲老母亲聊天,收拾屋子。中午一有时间刘老师就会过来帮着做饭,与父母在一起是最幸福的事情。因为经常来父母的小区,小区门卫都认识他,夸他是个孝子。

五十多岁的我,有个大病底子,这几年又有高血压、痛风。但是他也坚持每天去看望父母。人老了,扛一袋20斤的米下来,都感到腰酸腿痛,但他的心中知道,照顾父母这是一种责任,无论天晴下雨,无论痛风发作,他掰起脚,一步一步的艰难行走,都是坚持去看望父母。他的弟兄之间也是非常团结,二弟、三弟也经常去看望父母,洗衣拖地,四弟很远,但是一有空就会回来看望父母。就像一个远嫁的女儿一样,关心父母。几个媳妇,同样的也是对父母关爱有加。在他的教育和带动下,孩子和几个侄儿侄女,对爷爷奶奶也是很孝顺的,他们放假或者一有空就会去看望爷爷奶奶。

老父亲84岁无疾而终。母亲如今的精神疾病得到控制,安享着幸福册的晚年。

永远不当“半罐水”

“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母亲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岁月,汇入了我的生活与工作,融入了我的生命。我深深的懂得一个没有文化,没有出过远门的母亲教给我的却是深刻的做人道理。我以为一个人就是要做到自知无知才有知。

都五六十岁的人了,母亲依然用乡下话叫我“半罐水”,我把它当作母亲对我的昵称。母亲识字不多,却知道很多的道理,小时候母亲教育我们弟兄总用“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这句话来说。儿时不懂母亲的意思,现在回首起来才感受到,没有文化的母亲那片真情厚意。

1979年我考起省城了中专学校,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兴高采烈,逢人便说,我考起了吃国家粮的学校。母亲站在大门口,对我大喊大叫:“半罐水哎,你不要去到处说,不要那么洋盘。你还小,要记到一句话,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听到母亲骂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到家里,母亲依然拿出竹片,在我身上打了几下。非常的痛。母亲边打边骂:“你是考起学了,你晓得队上几个没有考起的娃儿心里有多难受,他们的大人又多难受啊?人一辈子的路还长得很,不要那么洋盘。”我记住母亲的话,到了成都读书,一直很低调,学习成绩却非常好。

后来,我买了车,开车回家看望父母。车子停在水库大坝,踏着近一里远的羊肠小道,回到家里。母亲杀鸡杀鸭,做好饭菜,一家人其乐融融。吃完午饭,我请母亲去看我的新车,走过那段崎岖的泥泞小道,来到车前。母亲用长满老茧的手抚摸着油光发亮的蓝色车身,非常高兴坐在车里不想下来,叫我开车在乡里走一圈。母亲坐在我的新车里,打望着故乡的山水,不时的给过路的行人招手,兴奋得像个孩子。回到水库大坝。母亲的脸却拉了下来:“国林娃,你这个半罐水,你有钱买车,车子又开不到自家院坝里,你看看这条路,这么烂,你要给乡亲么做件好事,把这条路修起来,社员们都可以受益。我就说你能干。”

我决定出钱修路。回到家里,妻子很支持我的想法,拿出家里仅有的一万伍仟元存款支持修路。队长带领社员开会研究方案路线,家家户户出力修建,男女老少齐上阵。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一条碎石路修好了,汽车开进了我们队里,社员们夹道欢迎我们。队长说:“这下子好啦,我们家家户户都可以买摩托车了,修房子也可以把材料拉到家门口了,我们要感谢国林娃。”队长还说要在路口立一块石碑,写上我的名字。母亲知道后,又骂了我一顿:“半罐水啊,修点路算啥,立什么碑啊,乡亲们都晓得这条路是你出钱修的就要得了。”路修好的那一天,母亲高兴得很,依然做了可口的饭菜。席间,母亲说:“国林娃,你这个半罐水,硬是把这条路修好了,你娃娃做了一件好事,让我和老汉心里高兴,这样才对得起乡里乡亲。”

几十年的岁月里,母亲一直把这句话挂在嘴上,教育着我们的弟兄和我们的孩子。每当我在工作中取得成绩的时候,母亲都会教育我不要当“半罐水”,要诚实做人,低调做事。

将来的岁月里,我将用文学写作的快乐回击生活带给我的病痛与苦难,让那一次次在死亡的边缘挣扎的痛苦烟消云散。让自己始终体会到明天的阳光依然升起,我依然会享受灿烂的阳光,没有感受到生命的终点,总是觉得幸福、开心。

故乡可以留魂,山水可以寄情,梦想可以努力实现,远方其实不远,就在你的脚下。站在故乡的土地上眺望远方,让家风家训永远流传,在茂密的竹林盘外安放自己的心灵让悠远的读书声永远飘扬在赵家沟里,做一个自豪的赵家沟人。誓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〇二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刘元兵简介

刘元兵,笔名贤者无忧。男,1963年生,汉族,四川金堂人,中共党员,本科文化,成都市邮政局退休干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青年文学协会监事会主席,金堂县官仓学校科学副校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江山文学网》《半朵中文网》签约作家,毗河湾文学社社长,韩滩诗社副社长,竹韵书院院长。

喜爱文学创作,有散文、诗歌和小说等作品500余篇发表于各种报刊和新媒体。著有《邮仔乡愁》《驿站》《风景》三本散文集和长篇小说《教书匠》《赵家沟》。主编有《梦开始的地方》《广兴印记》《竹篙中学校志》等

曾经荣获全国邮政劳动模范,全国邮政先进个人,四川邮政劳动模范,成都市第八届优秀青年等称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