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饭过后,同门和我一起在操场上散步,谈到了一个怪现象。
她说她男朋友最近一边工作,一边复习考研。
此前我所了解的情况是,她男朋友从武汉理工毕业之后,入职比亚迪,画图纸。现在已经工作两年了。收入与产出严重不符,考研准备转行自动化。
同门说,她男朋友当初以很高的高考分数,进了武汉理工的王牌专业。高数,微积分,概率论一直都是考满分。脑子特别聪明。大学读完,去了专业对口的BYD,开启了漫长的画图之旅。每天画图,改图,修图。眼睛盯着电脑看,反复看。接触不到其他任何相关的环节,也没有过多的人际沟通。工作两年培养的技能就是怎么弄图,为人处事不说增长,倒还退化了。她说,大学四年我们学语言的过的很轻松,他们学工科的,一到考试季,那真的是相当认真的复习啊,不好好研究钻研,是真的会挂科。过的比我们痛苦。当初花了大力气读出来的本事,进入了企业,无用武之地。所谓的王牌专业,招生时要求你超高的分数,学出来却不一定有金钵钵,专业面的狭窄,使得很多专业之内的人无法实现跨领域的跳跃。同门说,她男朋友之所以想要考研换专业,就是因为他想跳槽,也只不过是跳到东风,或者一汽这样的车企,换个地方,继续蒙头画图而已。
我的同门也是一个优秀的女生。当初与武大只差14分,进了中南财经政法。她们学校的王牌专业是会计、金融。像她这样只差14分的人都进不去的。她同学考了高分读了,税务、财务、审计门门清。现在在一家公司,做的事与会计没有半毛钱关系,收入不高不低。
还讲到一个同学。自己的心愿是读武大法语专业。武大法语要的分数相对来说不高,她家里人觉得考的这么好,读法语就亏了。一定要报分数高的专业。这女孩最后读的是物理系。四年读的苦不堪言,挂了六科,补考清考,现在在Midea做产品设计。
我们广外的高翻学院,口笔译专业的分数,比我们学硕要高。特别难考,竞争还很激烈。能考进来的都很牛。但我们学校出来的数据,那些当初拼了很大力气进来的人,最后只有2%的做了翻译。其余的98%分布各行各业。且就业起点都不高。
同门感叹,学习成绩拔尖顶什么用呢?数学再好再溜,随便考就是满分,但出来社会,不是让你做数学卷子啊?拿了二级口笔译证又如何,同样做不了医学翻译。本科硕士把物理学的通透,了解整个物理世界的运转和规律,但何以把这些所学拿到现实中进行应用?到底都只是纸上谈兵。那些科学界的光辉成就,都是在行业中摸爬滚打多少年才有可能有机会创造。有的科研人员,终其一生都没有成果出来。仅仅凭研究生两三年时间,其实连门都没入。
于是,我们谈到了选择。谁都知道,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选专业,真的千万不能因为是王牌,就冲动选择它。王牌不一定那么容易驾驭。
读王牌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外界很多羡慕和仰望。因为在本校其他专业同学的眼中看来,只有成绩优异,能力拔尖才有资格去读。很多人读王牌专业的人,介绍自己时,都是自带荣耀光环,觉得高人一等。现在看来,真的是这样吗?
现在所说的专业分科问题,其实都是界限模糊的。没有哪一个专业是完成独立,不与其他学科融通的。市场上看到的形势瞬息万变,前年火的一塌糊涂的ofo,现在破产。曾经的柯达那么辉煌,现在也没落了。所以,没有什么王牌能保你一世无忧。
倘若当时,同门男朋友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利用他精通数学的优势,现在岂不是一名优秀的算法工程师?收入、以及自我成就感,肯定远比目前这个状态强。
选择千千万,每一步都很难!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