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世界以什么样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总有人认为它荒芜、枯燥和肤浅,也会有人觉得它丰富、有趣而充满意义。
我的悲观就像基因一样刻在我的骨子里,流淌在我的血液中,我做不到为摆脱它而搓骨削皮,我只能接受它,就像我不能选择我的父母我的国家我所生存的时代,但我可以接受。只是我可不可以不羡慕那些乐观正能量的人,羡慕就会有比较,就是认可别人而自己只能望其项背,甚至产生自我否定,为什么我做不到,为什么我这么悲观,没有幸福感?可偏偏社会的舆论价值导向偏偏引导向乐观,积极,正能量……一再地去强调作为一个积极正能量的人是多么的必要。
他们是这样评价叔本华的:“叔本华(1788-1860),悲观主义哲学大师。一生未婚,以狗为伴,家产万贯,却并不得志,生前思想也不广为人们所赏识,去世后却大大影响了后世哲学。”总觉得这种评价带着一种世俗的偏见。难道不是悲观成就了叔本华?我们汲取着他耐人寻味的见解,接受他哲学思想的影响,却要说他不得志,把他描述成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物。而我觉得,他不过是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不结婚也好,与狗为伴也好,都是他选择的生活,他不过是在他悲观的世界里活得很好。
单一的价值评判与推崇让我反感,社会就像是曾经排斥同性恋一样排斥着消极的悲观主义者。我常常悲观地在想,是大家真的有这么多正能量还是表现得有很多正能量的样子来迎合社会的主流价值呢?周星驰说他是个悲观主义者,连拍喜剧都带着忧郁的感觉。白岩松说我很悲观,我不幸福。有悲才有喜,有苦才有甜;简单而又朴素的辩证法,我们偏偏要扬喜抑悲。可是抑制的力量远远不如接纳,曾经抑制自由,抑制人格,抑制天性,可从来没有成功。悲观是一种人性的力量,不该被抑制,更不该被否定。
悲观就悲观,不快乐就不快乐,那又怎样?
自己不因悲观而同情自己别人也就不会觉得可怜吧,也许这就是悲观的我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