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老师在大作《父母改变,孩子改变》里说:生下一个孩子就是生下一生的责任。身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和无数孩子的老师,我每天都耳闻目睹着中国式家长的担忧焦虑。
昨天傍晚,我跟原来一个同事莲去散步,偶遇另一同事杰,莲便喋喋不休地向她抱怨自己孩子在家上网课那堆事。其实,她女儿读初三学习很优秀,稳居重点中学毕业班年级前二十名,考入重点高中重点班绝对是水到渠成,小菜一碟。但是心高气傲的莲对女儿期待值颇高,管教尤为严格。听她口吐白沫唠叨了一车话,我几乎插不上嘴,亲子关系不紧张才怪。
“她整天抱着手机,眼睛都近视五六百度了,这样下去视力非下降不可。有一次我没收了孩子手机,她交作业迟了,晚上哭了半宿,给你闹。
今天中午我给孩子包的饺子,她说不好吃就不吃,整天跟我打架。姥姥和奶奶来串门也不打招呼。整天穿着睡衣,都学傻了,情商特别低。
你说中考要体育测试,她也不下楼练习练习。身高顶多一米六,看人家贾哲父母都不高,孩子长那么高,从哪儿说理去?这一连好几个月不开学,这得耽误多少课?暑假就得赶紧找地方报名学习高一的课程……”
“这么优秀的孩子,真是不知足。虎妈,标准的虎妈。”我一路目睹着莲的焦虑,只想偷着笑。她的心情我理解,但是每次都是老生常谈,车轱辘话听得我耳朵都不舒服,而且我说什么好像都是苍白的,是她期望值太高了。我坚信,没有一个家长不望子成龙,没有一位老师不由衷期待自己的学生优秀。
人比人气死人。“恨铁不成钢”是中国家长争强好胜的通病。有些人偏偏就热衷于与他人比试高低,比工作,比老公,比孩子:
“你看你们班长,既学钢琴又学舞蹈,英语口语那么棒。
“我就纳闷人家孩子怎么那么优秀,父母不在身边,轻轻松松考上985、211。”
“人家隔壁老王家的儿子保送读博了,李阿姨家的孙女移民了……”
她们殊不知,整天挂在嘴边的“人家孩子”“我是为你好”等口头禅简直是无形的杀手,刺痛着多少无助孩子的心灵?如同秦文君的小说《表格驾到》,让那些经常被“响雷轰”过的倒霉孩子觉得处处比别人矮半截,精神上不亚历山大才见鬼。
悉数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愈演愈烈,却错生出一个副产品-----不同程度上加剧了某些家庭亲子矛盾激化,致使一系列家庭悲剧不断上演。2月底,四川一个13岁的女孩,因不堪忍受母亲严格的学业要求把母亲砍死。另一位13岁的女孩因上网课与家长发生冲突上吊自杀。3月3日,河北一孩子不愿上网课跳楼自杀……
更戏剧化的是,一位钢琴考过12级的女孩因不堪忍受母亲制止弹琴,除非学习成绩进入年级“前一百名”的高压重负,崩溃地站到了楼顶时,她缺心眼似的母亲还在楼底下讨价还价地大喊:“至少一百五”,完全不顾及女儿绝望无助的心声:“我做不到,我做不到……”
太多伤害令人悲催,导致一些家庭毁灭的诸多原因无外乎家长期待值过高,孩子因学业困难,情绪、情感问题不堪重负以及处于叛逆敏感期,导致亲子矛盾恶化升级。细究“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成人的每一句“为你好”,都是以爱为名的强迫。但从没人想过,也许是以爱为名的父母,自己口中一句看似正常的训斥,却是孩子结束生命的导火索。
更不用说每年中、高考成绩揭晓后,几家欢乐几家愁。因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而倍加煎熬的家长比比皆是。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绝对不只是早晨那句被训斥的话,而是日积月累,如大山般压着他喘不过气的失望、沮丧……
倡导“活着就是幸福”的张文质老师在《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生命教育》时指出“古人所谓一人兴邦,一人丧国。在孩子成长这个问题上,也会一言就成全他的生命,一言可能就毁灭的他的生命。”
血淋淋的教训令世人反省深思,中国式家长焦虑:如何教育孩子健康快乐地活着?如何帮孩子找到生命出口?方法策略在哪儿?千万不要等悲剧发生了再去忏悔。
策略一 做学习型父母, 聆听专家建议
张文质老师在百万家校共读联盟中的一席真知灼见给我们很大启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当孩子在某一方面没有成为父母期待的样子时,家长也要接纳他的全部。接纳孩子在学业上天生的、复杂的困难,甚至这种困难哪怕再高明的老师都帮不了他。父母得接受他在学业上这么吃力,这么艰辛,甚至是非常失败的状况。
同时作为父母还不能把这些痛苦、焦虑,转移到家庭生活中,包括情绪性的宣泄到孩子身上。如果是这样的话,可能不仅是学业上的失败,孩子精神上也会有很大的问题。
父母要担负起最核心的责任,就是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保障孩子的精神健康,帮助孩子建立起更为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
父母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发现孩子的优势,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最喜欢的一条路。当然还有一点更为重要,那就是要努力去发展孩子的优势,包括在心理上要去帮助他做调整。
另外,父母需要相信这一点,孩子总是会有一扇窗口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可能这个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更长的时间,是需要来自父母精神的、物质的,对他强有力的支持。也就是说有一些失败,是可以通过别的道路的开拓来有所改善的。
我特别强调强身健体是很重要的。强身健体,自食其力,有一技之长,把这个一技之长变成优势,变成谋生之道,这对孩子的整个精神状况的改善都是极其重要的。
其实生命本身就是有价值的,生命也总是能找到出路!在我们帮助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像个父母,父母要成为更坚强的人,要成为更乐观的、更有办法去推动孩子成长的人。”摘自张文质 百万家校共读联盟 《当孩子没有成为父母所期待的样子,请相信生命总能找到出路》
策略二 践行教育理念:和善与坚定并行
总有些个性要强的家长习惯于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和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期待孩子能向着自己所预期的方向去发展或代替自己圆梦,而不是尊重孩子活成他自己喜欢的样子。针对这一点,我举双手赞同很多有先见之明的专家呼吁“家长要持证上岗”,多学习正确育子理念一观点,少走弯路,是最有效的方法策略之一。
《正面管教》是一本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终身受益的经典之作。其理论基础来源于阿尔佛雷德·阿德勒和鲁道夫·德雷克斯的思想。借助美国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简·尼尔森之手指月之手,指引我们找到了助力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路径。
家是心灵的避风港,不是辩论法庭。“正面管教的核心是“和善而坚定”,书中强调: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孩子的方法。它不以任何责难、羞辱或痛苦作为激励手段,而是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为一体,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其个性能力。“和善”表达了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当父母和老师太严格、控制过多时,孩子培养不出责任感;当父母和老师对孩子太娇纵时,孩子也培养不出责任感。经常遭受惩罚的孩子,要么变得极其叛逆,要么变得因恐惧而顺从。孩子只有在 “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殊不知,“温和而坚定”犹如太极拳,出神入化,刚柔并济,符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庸之道”。“正面管教”育人理念不但为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还是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有效工具。
策略三:把每个孩子都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
如今养育孩子不是简单到直接抽鞭子孩子就会不知疲倦地健步如飞地奔腾。每个鲜活的生命都有自己的生理需求,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擅长和自己的软肋。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与肯定,孩子更是如此,渴望来自父母老师的鼓励和赞美。 德雷克斯强调说:“孩子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
“把每个孩子都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是张文质老师家庭教育第一 律《奶蜜盐》一书第90页的文章标题,动人心魄、抓人眼球,令我非常激动。
张老师在文中写道:“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鼓励不但会让他们感到快乐,还会成为他们愿意更加努力的一种推动力。父母给予孩子的鼓励越多,孩子就会感到一种激励,就越容易获得成功。父母的批评越多,孩子就会越受到挫败。任何一个明智的父母都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多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少给或者不给孩子消极的评价。”激励赞美促使成功,批评打击导致毁灭。
尼尔森博士的教育观点令我赞赏不已:“孩子可能85%是优点,15%是缺点。如果我们把85%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认可鼓励积极的方面,消极方面就会消失,积极方面就会增长到100%。”
对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我女儿正读高二,即使她怎么努力读初中时都没有挤进过年级前一百名,读高中是次重点班的中等生,成绩忽高忽低,犹如过山车。孩子的爷爷是退休教师,每次看孙女的目光都是满满的喜爱。老人总是用慈爱的,欣赏期待的神态与孩子交流,无限相信孩子的潜力。女儿在爷爷去世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痛苦忧伤地化之后她选择了坚强,把对爷爷的思念投入到发愤学习中去。
我和爱人很早就接纳女儿是一个普通孩子的事实,从没有要求过她非得考多少名,更没把她非考重点院校不可挂在嘴边。每次大考试前,女儿惴惴不安、焦虑难眠时,我们都得安抚她卸下思想包袱,学习尽力即可。女儿自认为她没有学理科的脑子,我们默认她偏科的现实,也为她文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感到欣慰。衷心希望女儿健康快乐,日益精进,自己懂得拼搏,无怨无悔就OK。
鼓励如阳光般温暖心田。“把每个孩子都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吧,让鼓励成为我们的法宝和武器,因为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源源不断地鼓励,就是他们努力向上的精神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