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冷的晚上九点,穿过城市的霓虹,披着夜色回到宾馆。
坐在书桌前,四天培训工作的片断开始回放,我抓取着一个又一个画面,重新阅读和分析,想找到其间的联系。
细细感受着学员们的徘徊、犹豫、尝试、突破.......
每一次努力都化作相互肯定,不断鼓舞每一个人挑战着自己。
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工作内容越来越多,看起来是繁重的工作击跨了我们,而真实的情况却是我们工作方法的问题。
星期二一早进入网点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礼貌的笑脸。
也许是顶着总行的光环,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接待着我,可我不喜欢,因为无法了解真实情况。
参加培训的网点业绩贡献非常突出,漂亮的业绩光环下,数据却述说着隐藏的忧郁。
为了快速掌握网点的真实情况,团队启动了网点员工访谈工作。
我直接找到网点一把手进行情况了解情况,硬骨头一般我来啃。
这位太极高手并未给我太多有用的信息,于是我转而从网点内当家下手,向这位外秀的女副行长了解情况。
试探、启发、引导......
说实话我讨厌用这些手段来让人吐露心迹,但不得不用,毕竟还是管用。
她在沟通中说到,因为自己是新任网点副职,所以很多时候都在扮演“消防员”的角色。
有谁任务做不了、完不成,她都会主动接手并完成,渐渐很多不是她的事干扰到自己负责的事,让她发狂。
每天疲于奔命地在一楼、二楼切换工作场地,在别人、自己的工作任务中切换工作场景,她感到无助,只剩下咬牙坚持。
聊到这里,我给她建议:不是自己的事不要替别人完成,是自己的事做到“轻、重、缓、急”来区分。
同时做好时间管理,整块时间和碎片时间都要来应对不同的事,尽量做到不同时开启多个任务。
聊完的时候,她长出一口气:“原来是自己做事的方式,把自己陷入到混乱里。”
做事讲效率,不单是对自己能力的考验,更重要的是怕自己失去了耐心。
读书的时候,最烦就是做练习题,那些讨厌的出题人怎么那么能想到问题,一问就问出这么些妖蛾子,而且大多数还不会。
所以,老是在赶作业,经常被老师批效率低。
工作以后,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我实习期间的老师就跟我讲,做一件事能十分钟完成,就不要拖到二十分钟完成。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似懂非懂地练习着珠算、点钞、录数据。
可不管我怎么练,就是没有一同进行的同事练得好,当我向他讨教的时候,得到一个非常让我惊讶的回答:你练得太久了。
后来经过我揣摩,终于明白。
我沉浸于练习时间越久效果越好的认识里,却忽略了自己在练习过程中愈发厌恶的心情。
我停下练习的原因是厌恶练习没有好的结果,每当我怀着厌恶心情开始练习时,沉重的心情也调整不出积极心态来鼓励自己。
原来努力也要讲效率,在有效的时间上努力才是真正的努力。
蔡垒磊在解读异类的时候,对“一万小时”的剖析就非常到位,没有效率的努力,一万小时只能是时间的长短而已。
不是我们不优秀,而是我们不专注。
专注是一种稀缺能力,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能力,因为我们深知专注能带给我们什么。
也许现代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太快,快得我们来不及思考,只是把事情完成的态度,让疲劳在一点点增长,消磨着我们对生活的希望。
我们明白学习很重要,但都期望一看就记住,一学就会,急躁的心静不下来,就算事情完成,也差强人意。
最终陷入一个怪圈,越想完成就越发不能,对于结果的关注分散了注意力,在过程中不能全神贯注造成我们行事心神不定。
慢下来才更快,这个看似悖论的命题,实则是对我们的警醒。
这里的“慢”不是指速度,而是对做事的过程的精细程度。
试想一下,一个充满敷衍的过程能否拥有一个满意的结果,这就是不停返工的原因。
过程做精细,就能极大降低往返复工的可能,某种意义上就是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而要将过程做精细,就要求高度专注。
有一次我交给同事小D写网讯的任务,不一会他上交了稿子。
可是质量堪忧,错别字、用词不准确、表达不清的问题全出现在500字的稿子中。
跟他一谈就发现问题,原来他在写网讯的时候,心里不停在催促自己完成。
慌慌张张的写完,根本没有检查,匆匆上交。
自然我是让他重写,并着重告诉他写的时候要静下心来。
虽然第二稿他花了一小时,可从稿子的质量上来看却比第一稿好了太多。
浮躁是这个社会的标签,各种各样努力的姿势和层出不穷的方法都不足为奇。
获得真正优势的人,都在用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如何让自己更好的真谛。
不要妄想同时处理多个事情,因为人脑最大的优势是单线程模式。
努力要讲究效率而非简单的时间积累,有效努力的时间才是决定成功的基础。
没有专注力,我们只是在走马观花,虽然会有浮光掠影的收获,却不会有真实的进步。
社会浮躁是一种情绪,对自己不满的表达,但不意味着就要胡乱抓一通。
要想获得快速成长,就请保持专注力在一件你特别擅长的事上,通过有效的练习来强化。
因为慢下来,才能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