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三国:三十八 献帝东归(3)

汉献帝与公卿徒步走出营寨,伏皇后的哥哥伏德一手扶着伏皇后,一手挟着十匹绢。

董承派符节令孙微用刀在人群中开道,杀死伏皇后身边的侍者,鲜血都溅到了伏皇后的衣服上。

逃到黄河边,堤岸离水面有十余丈高,无法下去。

这时,伏德手中的绢派上了大用场。

他们用绢结成坐椅,让人在前面背着汉献帝,其余的人挨着爬下去。

有人慌乱之间,从堤岸直接跳下去,把官帽都扯坏了。

到达河边后,士卒争先恐后地跳上渡船,董承、李乐等挥舞长戈阻拦,船中堆满了被砍落的手指,厚厚的一层,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

汉献帝这才得以上船,与他同时渡过河的,只有伏皇后及杨彪等数十人。


宫女与跟随的官员、百姓未能渡河的,都遭到乱兵的掠夺,衣服全被脱光,连头发也被割掉,冻死的人不计其数。

卫尉士孙瑞也被李傕杀死。

李傕看到黄河北岸有火光,就派骑兵侦察,发现汉献帝正在渡河,就大声喊:“你们把天子弄到哪里去?”

董承怕他们射箭,把被子张开,做成帷幔,护住汉献帝,终于安全渡过黄河,由于失去了车马被服等物资,只好步行,一路狼狈逃到大阳(今山西平陆西南),才找到一处人家住了下来。

杨奉、韩暹等人找到汉献帝,联合李乐,决定护送汉献帝继续东行。

河内太守张杨从野王县(今河南沁阳市)赶来,带着数千人背着米来进贡。

汉献帝吃饱了肚皮,乘坐牛车,抵达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把安邑作为临时都城,先住了下来。

此时,汉献帝的身边只有太尉杨彪、太仆韩融和亲信随从十几人。


河东太守王邑进献丝绵与绸缎,汉献帝全部赏赐给公卿及随行官员。

汉献帝任命韩暹、胡才、李乐三人为征东、征西、征北将军,让他们和杨奉、董承共同主持朝政,任命张杨为安国将军,封晋阳侯,都持符节,享有开府置僚属的权力,又封王邑为列侯。

其余将领及部下趁机竞相向汉献帝乞请官职。

汉献帝念他们救驾有功,一一答应。

因任命的官员太多,来不及刻官印,直接用铁锥来划。

汉献帝就住在以荆棘为篱的房中,门窗都无法关闭,四面透风,出入的车子也只是牛车。

群臣朝会时,普通的兵士们难得见到这场面,都趴在篱笆上观望,相互拥挤取乐。

汉献帝又派太仆韩融到弘农,与李傕、郭汜等讲和。

李傕这才放走被他俘虏的公卿百官,归还了不少被劫掠去的后宫嫔妃和御用物品,还有几辆汉献帝的轿辇车马。


听说汉献帝一行北渡黄河,经过河东郡时,袁绍手下谋士沮授劝他迎接汉献帝到邺城,控制住皇帝,借此号令天下。

他说:“将军的祖上,几代都是朝廷重臣,世代忠义。现在天子流离失所,宗庙被破坏,而各州郡表面上打着义兵的旗号,实际上却在相互打对方的主意,根本没有忧国忧民的想法。目前,冀州城大体平定,军队强大,士人归附,如果派人去西边迎接皇上,将邺城作为皇宫,挟天子而令诸侯,招兵买马,讨伐那些不愿诚服的人,试问天下还有谁能阻挡呢?”

袁绍一听有理,准备听从沮授的计策。

谋士郭图和部将淳于琼认为不妥,阻止说:“汉王室衰败,已经很久了,现在想振兴,是不是太难了呢?再说,英雄并起,分封割据,手下兵马动辄上万,这正是秦失其鹿,先得者为王的绝佳时机。把皇帝接来,动不动就要上书上奏,等他示下,如果服从,则你的权力就会受到限制,不服从又是违抗皇命,这可不是什么好办法。”

沮授再三劝说:“现在接来天子,既合乎道义,又时机正宜。如果不早决定,必定有其他人先去迎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希望你三思。”

当初汉献帝登基,袁绍本就不愿意,听了郭图的话,更没了迎接皇帝的心思,也就没有采用沮授的计策,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会。

同年七月,因李傕、郭汜的火拼,汉献帝从长安东归,途径河东,下诏书令吕布迎驾。

由于吕布的军队没有储备足够的粮食,无法勤王,于是吕布派使者上书谢罪。

东汉朝廷任命吕布为平东将军,封平陶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