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从悲哀中落落大方走出来是艺术家。
可是,该怎么做才能从悲哀中落落大方地走出来呢?
我生命中那个很重要的老人,我的奶奶,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从她彻底病倒在床的那个时候起,我就慢慢地产生一个可怕的感觉: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灵魂真的是会提前宣告死亡的。每每她陷入对生活的抱怨时,我甚至很可恶地想着,躺在我面前的这个人真的是我爱的那个老人吗?好像我所爱的属于她身上的那些东西,都已经全部消失在岁月里了。如今的她,不仅仅是活在病痛里,更是活在一种深度的悲哀当中,她走不出来,更不会有人能拉她走出来。
你见过那种整日整夜都在掐着时间过活的人吗?你见过那种深深地陷在自己对生活的抱怨当中走不出来的人吗?你见过那种总是说着想死心里却又害怕的不得了的人吗?你见过那种没有任何兴趣爱好,没有朋友来往,除了躺在床上哭泣,却没有任何方式可以消遣时间的人吗?
如果你像我一样亲眼看着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活成这个样子,你大概会懂得所谓“老之所至的悲哀”。
我也曾因此恐惧岁月更迭。
可是我却看见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老人真正地落落大方地从这种悲哀中走了出来。
刘禹锡在给友人的诗里写,“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的,桑榆非晚。
我看着自我消极的奶奶,我在想,为什么行走于同样的悲哀中,有些人,走得无忧亦无惧,所过之处,尽焕芬芳。有些人,却甘愿活成悲哀本身。
我得到的答案是,人的格局。或许是囿于所处背景的局限,我那个可怜的奶奶,没读过什么书,没去过更远的地方,没见过更多的人,到最后,终究是把自己的格局锁在一个狭窄封闭的小村庄里了。
怎么做才能从悲哀中落落大方地走出来。我的答案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一个塑造格局的过程。愿最后的我痛快地活,痛快地感受生命的每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