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人说,村上春树笔下的男主角,都有着同一种气质。那种气质,是“理性又清明,强韧又健康”。但一眼看上去,还是有种无法回避的孤独。
关于这种孤独,村上春树曾有着十分深刻的描述:“人人都是孤独的。但不能因为孤独而切断同众人的联系,彻底把自己孤立起来,而应该深深地挖洞。只要一个劲儿往下深挖,就会在某处同别人连一起。”
每个人的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挖洞”的过程。挖的洞越大,延伸空间就越远;挖的洞越深,距离洞底就越近。那个孤独的洞,我们一生无法逃离,所以只能一直挖、一直挖,直到有一天自己和整个世界相连。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我想,我们从不介意孤独的存在,而只是害怕那个微不足道的自己。
02
前几天,在微博上刷到了三感故事的一个短视频,被其中的旁白莫名戳中泪点。
“22岁生日,一个人吃火锅,还好锅底可以点最辣的。187次路过的码头,第四次遇到这对情侣,两个人眼中的风景,也不见得更好看。第六次一个人搬家,扔掉的三箱旧东西,很遗憾,连回忆也一并被丢弃了……”
曾经的我们,以为一个人的孤单就是孤独;后来才发现,一群人的共处和一个人的孤独,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
某个时候,我们翻遍了手机通讯录里的所有联系人,却拨不出一个电话号码,最后只能默默插上耳机,放一首自己喜欢的歌,然后深吸一口气,把所有的委屈憋在心里。我相信,这种经历大多数人都曾有过。
孤独的人,害怕失去保持独立的自己;而不孤独的人,也害怕失去赖以依靠的他人。所以说,孤独的问题,终究只是一个独立的问题。
03
电影《海上钢琴师》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无从着手的音乐。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这样的话,我宁可舍弃我的生命。 毕竟,我从来没有为任何人存在过,不是么?”
那些真正伟大的巨匠,从来就飘摇在茫茫大海之上,他们生而孤独,死也孤独,但这种孤独是精神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至高境界。他们孤独,但并不寂寞。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说:“孤独是自沉世界的一种独处,它是自沉体系的一种完整状态。但是寂寞却是一种无所适从的可怜,是迫于无奈的一种虚无,是百无聊赖之后像困兽一样在自己的斗室中踱来踱去。”
真正孤独的人,不矫情、不做作,懂得人生百味,却又始终温和沉稳。这样的人,也许注定是一群把孤独的高贵深埋在骨髓中的人。
04
写作的时候,我常常会忘却一些东西,比如纷繁的琐事,亦或复杂的焦虑。在这种状态下,总觉得自己是安静而幸福的。
当我们用心去做一件自认为幸福的事情的时候,也许就是我们陷入孤独的时候。但那时的孤独,往往会伴随着自我陪伴的充实。
我们都曾经历过第一次短暂的告别,第一次长时的等待,虽然它们在漫长的生命中微不足道,但却在某个特定的时段里举足轻重。
我们都还年轻,还走在路上。也许多年以后,当我们回想起那段过去,可能记不清其中具体的情节与片段,但那些唯一真实存在的丰富的宁静早已扎根于内心深处。而我们熬过的所有的孤独,终将成为我们生命里最亮的光,指引着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