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六点左右就到达了喀什站,从头天晚上11点多钟上车,排队洗漱完毕上床,基本上是十二点钟左右才睡下,早上五点多,又是一个个排队等早上的收拾停当,一共不过六个小时。入睡得快的,睡了个不太饱和的觉。我属于入睡困难,酝酿期较长的那种,加上身体不适感越来越重,几乎一夜未眠。昏沉沉跟着导游出了车站,晕乎乎去往场外等候我们的旅游大巴。
这站的旅游大巴车,超级豪华。据导游介绍,这种级别的车在全新疆只有二百辆,虽然我们不是第一次见到它。在北疆行程中,停在我们小破车旁边的,就有这阵豪华车。记得当时我们的团友们,都羡慕的不得了,互相在询问,我们怎么就坐不上这种车型呢?导游说他之所以头天没有告诉我们,是想给我们一个大大的surprise。惊喜给到了所有人,当然也包括我,昏沉的头脑仿佛清醒了许多。
用罢早餐,我们乘车沿中巴友谊公路趋向帕米尔高原。这个在古代被称为“葱岭”的地方,地处中国最西端,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它分属中国、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三个国家。主要山峰都在海拨6000米以上,位于中国与巴基斯坦交界处的乔戈里峰,海拨8611米。在这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和天山交汇了巨大山结,传说唐僧西游取经,从天山一路走来,曾经也翻越过这里的雪山。车行当中相看了一眼的白沙湖,蓝色的湖水被白色的沙山环绕,流动的沙线,形成的柔美,使山体有了特别的景致,宛如仙境一般。有说这里还是沙和尚的成仙湖,唐僧把湖妖化成了仙,取经路上多了个忠诚且不计劳动报酬的挑夫。
在帕米尔高原地区,我国主要居住着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两个民族,塔吉克族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包括游牧和农业,他们使用的是伊朗系帕米尔语言。而柯尔克孜族人的生活方式,则以游牧为主。
临近中午,导游把我们带进了一家塔吉克族人的民宿中用餐。从容纳上百人的餐厅规模看,这家民宿一定是经营得不错。但从10月到来年4月前的严寒地冻,估计上高原来的人应该也不多。保留这么大规模民宿,猜想得出他们不是只想挣快钱的焦虑人。上桌菜品也算丰盛,味道也比较大众。我们吃饱歇足,继续向更高海拔喀拉库勒湖进发。
从喀什至帕米尔高原,到我们最后抵达的喀拉库勒湖,虽然只有200公里左右,但限速40km/公里。车行缓慢且越走海拨越高,最高处约4000米,导游建议我们,在道路边的小店里购买一个氧气瓶,以备不时之需。小店不大,还有一些诸如山珍药材等东西售卖。氧气瓶似杀虫气雾剂般大小,三十一瓶,几乎人手一瓶地上了车,舟车劳顿十来天了,看来大家都怕出状况。
喀拉库勒湖,坐落在号称"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山脚下,海拔3600米,是一座高山冰蚀冰碛湖,也是东帕米尔高原上最大的湖泊,它被誉为"变色湖",是因为其湖水颜色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从壁绿、淡黄、湛蓝到橘红等色彩交替。我们抵达时,天空飘起了小雨,不远处的湖水,在滚滚乌云下变成了暗黑色,使得喀拉库勒湖显得深邃而神秘。我裏紧了雨衣随团队走向湖边,但终究因为雨不停气温低,不少团友止步向前,我也身体发冷,没走多远便折回车上。
在等待其它团友的时间里,天空渐渐放晴,气温也感觉回升了不少,导游再次召唤我们下车湖边游玩。在车外面,能感觉到太阳照射到身上的温暖。放眼望去,刚才还不露真容的群山,一座座冲击着眼帘。白雪皑皑的连绵山峰,在湛蓝的天空映照下,耀眼而壮美。湖水也交替成了湛蓝,山水同色,十分迷人。
湖边水草丰美,时不时还能见到正在吃草的牛羊,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导游介绍说:来到这里,除了能欣赏风景、拍照打卡外,旅游接待站还可以提供帐篷、蒙古包、游艇,马和骆驼供游客使用。我高举氧气瓶,拍了几张打卡照,幡然醒悟,我竟然没有感觉需要吸氧。
返程又是三四个小时,幸喜晚上七八点的喀什城,天空依旧亮堂堂的。我们的导游是兵团人的后代,他的家就在喀什,看他用维吾尔语与司机等交流,看来有些"童子功"。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去特色餐厅享用了晚餐,尔后前往喀什第一酒店,一个拥有1531间房屋的银瑞林国际大酒店入住。一天比一天更好的吃、住、行,渐渐地让我们忘却了豪华列车梦破灭的失落,升腾起一路的美好。(未完待续)